(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20912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传媒)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維陷阱與新聞偏見孫有中偏見,顧名思義,就是有偏於一方面之見解。放在新聞的背景下,偏見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是指,在多種同樣有效的觀察問題的視角之中,選擇其中某一種。此一意義上的偏見似乎不可避免,因為一切新聞最終都必然要反映某種特定的視角,甚至採取某種特定的立場,做出某種特定的價值判斷。也因此,美國學者赫伯特甘斯(? ?)認為一切新聞都是有偏見的。偏見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對新聞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誠實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誤導性的歪曲。我國學者童兵教授系統地歸納了不公正報道的種表現:)偏袒一方,壓制另一方;)強扭事實,片面報道;)主觀武斷,強加於人;)不給更正,難以申辯;)作者有權,讀者無權。上述第

2、二層意義上的新聞偏見違背了新聞的真實、客觀、與公正等三項基本原則,是媒介應該、而且有可能避免的,中西方的新聞職業規範對此都有明確規定。關於新聞偏見,還有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這就是有意的偏見和無意的偏見。有意的偏見是記者或媒介組織為了一己的私利或好惡而有意歪曲事實;無意的偏見則是指記者或媒介組織由於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觀原因而無意造成的不公正報道。有意的新聞偏見主要依靠法規制約和社會監督來加以控制;無意的偏見則必須通過記者和媒介組織的主觀努力進行克服。在無意的偏見中,由於記者思維能力的欠缺而造成的新聞偏見十分普遍。具體而言,由於缺少邏輯訓練,一些記者在分析複雜社會現象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掉入了習慣

3、性的思維陷阱那些常常導致錯誤判斷的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或思維定式。有鑒於此,本文總結了種典型的思維陷阱,分別加以剖析,以期有助於記者和媒介避免新聞偏見。目擊者陷阱為增強現場感和真實感,新聞報道向目擊者或信源求證,這本身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以為目擊者或信源的話絕對可靠就會掉進目擊者陷阱。記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擊者的個人觀察可能會受他的個人偏見、思維定式、觀察能力、經歷、壓力或者私利的影響。而且,即使目擊者是記者本人,上述個人局限性也在所難免。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陷阱,以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便真實無疑,不去進一步多方求證,那麼記者的報道便很可能因偏見而失實。例如,揚州有一家報紙曾報道過一條轟動一時的消

4、息:博士開餐館。這條新聞說的是,一位留學德國的博士戴某回國後,在揚州開了一間小餐館,其言下之意無非是大材小用了。這則消息見報後,引得不少市民爭相到該餐館用餐,一睹博士風采。後經調查發現,這位洋博士原來大學本科都沒有念過,他的所謂留學經歷查無對證。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一條假新聞呢?從記者的思維方法的角度看,我們似乎可以歸咎於目擊者陷阱。據最初采寫這篇報道的記者說,她當時決定發這樣一條新聞,主要是因為她所在的報紙兩年前曾刊登過一篇由戴某所寫的文章,而且當時那篇文章曾引起揚州人的一場討論。現在戴某回來了,她決定作一下回訪。根據戴某提供的碩士學位證書,和他在法蘭克福呆過的經歷,她相信了戴某所

5、提供的在讀博士的說法,覺得在讀博士開餐館也是新聞點,所以就有了那篇報道。這位記者顯然是過於相信了自己的目擊。她親眼讀過戴某的文章,親眼見過戴某的碩士學位證書,又親耳聽過戴某的留學故事,於是便斷定戴某的自述千真萬確了。現在的問題是,她的信源與這條新聞有明顯的利益牽涉,因此她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後來澄清這條假新聞的記者楊青春便成功地避免了這一目擊者陷阱。他根據戴某提供的求學經歷,首先向揚州大學檔案館核實,結果發現戴某根本沒有上過這所大學的本科,而是在這裡的培訓班上過課;然後,楊青春又分別向南京大學俄語研究所和中國駐白俄羅斯大使館咨詢,結果發現戴某的碩士學位純屬假冒;最後,楊青春又托同學瞭解戴某所提供

6、的德國某大學的有關專業和導師,結果證明戴某的在讀博士的經歷純屬虛構。這一事例提醒記者:不可輕信自己的目擊,也不可輕信當事人或其它信源的一面之詞。先入之見陷阱記者如果在採訪之前就有了對某個問題的結論,於是帶著既有的觀念去尋找相應的新聞來證實自己的看法,這樣他就面臨掉進先入之見陷阱的危險。列寧曾經說過:社會生活現象極端複雜,隨時都可以找到任何數量的例子或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任何一個論點。先入之見陷阱的危險性正在於,它使記者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有利於自己的先入之見的相關事實上,忽略或輕視與這種既有觀念相矛盾的事實。假如一個記者事先便完全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或上級指示,相信大規模建設經濟開發區是發展本地經濟的

7、最有效途徑。於是,他帶著求證這一觀點的目的去採訪,自然不難找到某某縣市或某某鄉鎮的成功經驗,如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外資,或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產值或稅收,還有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圖片,等等。然而,這只是開發區建設的一個方面。同樣真實的另一面是,開發區侵吞了大片良田,許多所謂開發區實際上開而不發,圈占的土地棄置荒蕪,周圍的農民流離失所,當地環境還有可能因此大大惡化,等等。遣憾的是,這後一個方面完全被記者忽略了或者不願意正視,原因很簡單:記者的目光被他自己的先入之見完全遮蔽了。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被評為年世界盃十大假新聞之一的萬喬普服興奮劑的報道。月日,中國足球隊世界盃首戰:負於哥斯達黎加隊。當晚,一則

8、爆炸性消息在中國記者中間迅速傳開:哥斯達黎加隊主力中鋒萬喬普賽後被查出服用興奮劑!中哥比賽的結果極可能被更改為中國隊獲勝然而,好景不長。國際足聯負責韓日世界盃賽興奮劑檢查的官員月日便公開闢謠:自世界盃足球賽開賽以來,還沒有發現一例興奮劑檢查呈陽性者。興奮劑檢測中心對月日舉行的場世界盃比賽(其中包括中國隊對哥斯達黎加隊)相關球員的血液檢查都為陰性這裡,謠言竟然被當作新聞發回國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可能與先入之見思維陷阱有關。顯然,在比賽結果出來之前,中國記者們事先便希望甚至相信中國隊會戰勝哥斯達黎加隊。帶著這樣的先入之見,記者們自然希望聽到、同時也很容易輕信有關對方選手服用興奮劑

9、的消息。這樣,正當中國記者們對比賽結果感到大失所望或不願相信的時候,有關對方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謠言,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求證期待。於是在尚未對這一消息進行多方核實之前,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滿懷欣喜地把謠言當新聞發佈了。虛假調查陷阱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事物需要通過數字進行表達,而人們的思維也日益追求客觀和嚴密。在此背景下,精確新聞報道應運而生。所謂精確新聞報道,是指記者在採訪新聞時運用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從而報道新聞。這種以數據性事實為依據的新聞敘述方式,具有更準確、更易理解和更客觀可信的特徵。然而,記者如果不能掌握有效的抽樣調查方法,只是用一些道

10、聽途說的似是而非的數字填充在新聞報道中,冒充精確新聞報道,他便會掉進虛假調查陷阱,其結果,謬種流傳,誤導受眾。下面是某報年月日的一則報道:中國教師走穴氾濫成災記者近日與一些中學生聊天發現,許多初三、高一、高三學生都請在職教師做家教,其他學生也多半在上一些名師輔導班。課內不足課外補現象已漸成氣候,不少學生在學校放了學,啃上幾口麵包就到老師家報到,有的乾脆在老師家搭伙,而週末多半在外地名師的輔導班中度假。一些名師的業餘收入直逼萬元,就是一些工作沒幾年的青年教師,也因戴上了名校教師的光環,做個幾年家教就解決了一套房子。在職教師家教的氾濫甚至讓一些學生分不清課內課外,把課後的加餐當成主食,造成了學習上

11、的營養不良。且不說,該報道聳人聽聞的標題是否適合套在全國各地各級各類教師的頭上,這裡要指出的是,采寫這條新聞的記者違背了抽樣調查的最基本原則。他僅僅基於偶爾碰到的一些(很可能只有、位)中學生的聊天,而不是對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便試圖對全中國的教師走穴現象做出判斷,這種輕率到了簡直不可思議的程度。而且,該報道通篇使用一些含糊的數字,來描述構成這篇新聞的關鍵信息,如許多、多半、一些、不少、直逼萬元(是月收入還是年收入)、幾年,等等。這樣貌似客觀的報道,根本無法讓讀者獲得對所報道事件的準確判斷。即便中國教師走穴氾濫成災是事實,這樣的報道也不能令人信服。我們再來看某新聞網上的一篇

12、精確新聞報道,題目是海歸身價調查(年月日)。既然是調查,我們自然有理由期待從報道中找到有說服力的數據。事實上,該報道也提供了一些數據,現按文中出現的順序列舉如下:()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年裡,有近萬國人留學海外。到目前為止,已有萬人學成歸國。而且,海歸的人數還在以每年的速度遞增。()據瞭解,去年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歸已達人。()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字,自年至年底,我國的出國留學人員達萬人,到目前為止,萬人學成歸國。去年,回國的海歸將近萬人,比上年增長了。()據調查,北京人才市場海歸和本土人才的薪酬期望和招聘單位願意支付給兩類人才的薪水落差越來越小,大有齊平的趨勢。()據中國社科院最近發佈的中國

13、留學歸國人員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海歸派選擇回國看重的是個人的發展,的人選擇了更能發揮本人才能的職業。從精確新聞報道或本文所謂的虛假調查陷阱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上述調查結果中潛藏的問題。首先,作為對海歸身價的一篇深度報道,該文理應提供有關這個問題的直接數據,如留學歸國人員在全國的就業率、職業分佈、平均收入水平及其與本土同類人才的收入比較。然而,從整篇報道中,我們找不到任何這些方面的可靠數據。()、()、()是可靠的調查數據,但並不是本報道主題所需要的關鍵信息。()所提供的數據是相關的,但並不完整。從中,我們只能瞭解上海一地去年一年中海歸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但不知道本土人才的求職狀況(說不定數以萬計

14、的本土人才找不到工作),因而無法進行必要的比較;而且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從上海的情況推測全國的情況(完全有可能海歸過於集中在上海)。()所提供的信息是相關的,但同樣是殘缺的,它只告訴我們北京一地的情況。其次,該報道並沒有提供有關調查的重要背景信息,因而文中的數據是大可懷疑的。例如()所說的據瞭解到底是誰去瞭解的?向什麼機構瞭解的?該機構是如何調查的?()所謂的據調查是誰做的調查?在什麼時間、在什麼範圍內、用什麼方法進行的調查?沒有這些背景信息,讀者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記者之所以含糊其詞,只不過是為了把道聽途說的消息,包裝成客觀可信的調查結果,讓讀者以為可信而已。雖然這篇報道的記者還採訪了多位海歸以

15、及公司的招聘人員,而且故事也寫得非常生動,但嚴格說來,這算不得一篇名副其實的精確新聞報道。成功的精確新聞報道取決於能否有效避免虛假調查陷阱。在這方面,美國新聞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為了避免誤導普通讀者,美國民意研究會(? ? ? ? ?)要求新聞媒體在引用調查數據時必須提供如下背景信息:()調查的執行者;()所提的具體問題;()對抽樣總體的界定;()樣本規模(對郵寄調查來說,包括寄出問卷和回收問卷的數量);()抽樣誤差;()哪些結果基於部分樣本而不是全部樣本;()採訪的具體形式,如個人採訪、郵寄採訪、街角採訪;()採訪時間的選擇。我國新聞界恐怕也應該盡快做出相應規定,以便引導和監督記者通過規範的抽樣調查獲取可靠的數據,並在報道時,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供讀者評估數據的相關性和有效性。只有這樣,新聞才能真正精確起來。錯誤關聯陷阱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描述和揭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正是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識別和確定事件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一些記者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