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187546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7题(含选考题),共14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2、马加迪湖形成于A. 火山口集水 B. 河流改道C. 滑坡阻断河流 D. 地壳断陷集水2. 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 汇入淡水较少C. 蒸发量较小D. 湖泊没有出口3. 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A. 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 B. 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 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 D. 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而成。据题中“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可知,该湖泊是断裂下陷湖。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题详解】

3、从图中的纬度可看出该地在1S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故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C,C符合题意。通过该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汇入淡水较少,由于湖泊没有出口(地表或地下),因此水分流失仅能通过蒸发产生。其余选项都是可能的,可排除。故选C。【3题详解】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B正确;干季天敌依旧多,A错;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但这并不是在该处觅食的主要原因;入湖河流少,D错。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

4、,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 ZAA)。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推测该地形区最可能为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三江平原 D. 江南丘陵5. 研究表明 ZAA 与多种因素有关,甲、乙两观测点 ZAA 相差较大,其影响因素中最弱的是A. 土层含水率 B. 植被覆盖率 C. 土层质地 D. 地形地势【答案】4. A 5. D【解析】【4题详解】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地温影响气温,通过甲乙两观测点近地表的地温可以推测当地气温较低,“喇叭”右侧夏季地温曲线0以下的地层应是常年冻土层,所以该地形区地下存在常年冻土,而且埋藏深度较浅,应该位于寒带或高海拔地

5、区。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两地都不能形成冻土;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多形成季节性冻土。故只能选A青藏高原。【5题详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层深处的热量从地表向下传递,地表温度年内波动越大,ZAA深度越大,所以ZAA与地层的热扩散力有关,土层质地决定了热传导能力,与问题现象有关;通过上题可知植被覆盖率及土层含水率都会影响地层的热扩散能力,地形类型及海拔的高低对热量的垂直传导基本无影响,而且甲乙两个监测点处于同一地形区地形差别不大。因此本题D选项正确。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各种植物都有它特定

6、的临界日长,植物每天日照时间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这类是长日照植物。反之,植物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不开花,就是短日照植物。下图为A、B两类不同日照类型作物在我国随纬度变化的始花期时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6. 有关A、B两类日照类型的作物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长日照植物 B属于长日照植物 A属于短日照植物 B属于短日照植物A. B. C. D. 7. 美国园艺学家加纳与阿拉德,将在美国南部正常开花的烟草移至美国北部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关于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 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短

7、而正常开B. 烟草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短而正常开C. 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短,夏季无法开花D. 烟草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长,夏季无法开花8. 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短日照植物大豆(花期在67月,果期在79月)从中国的东北到海南都有当地育成的品种,它们各自具有适应本地区日照长度的光周期特性。若将东北的大豆在北京种植,它将A. 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B. 提前开花结实,产量提高C. 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D. 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答案】6. C 7. A 8. A【解析】【6题详解】植物每天日照时间长于它的临

8、界日长就开花,这类是长日照植物。植物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属于短日照植物。图中,A类作物花期在10月份前后,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随纬度的升高昼变短,曲线形态表示A类作物的花期在此期间随纬度升高而提前,说明A类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对,错。B类作物花期在4月份前后,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随纬度升高昼变长,B类作物的曲线表示花期随纬度升高而提前,说明B类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对,错。C对,A、B、D错。故选C。【7题详解】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日照长于它的

9、临界日长就不开花,所以夏季只长叶不开花。在秋冬北半球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移入温室后温度适宜,昼长变短而正常开花结实,A对。B、C、D错。故选A。【8题详解】大豆属于短日照植物,东北的大豆在北京种植,因纬度降低,夏季昼长短,花期时昼长短于大豆的临界日,提前获得短日照条件,而使开花期变早,C、D错。由于开花过早,生育期缩短,植株还很小,所以结实少,产量降低。A对,B错。故选A。【点睛】植物每天日照时间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这类是长日照植物。植物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就开花,属于短日照植物。烟草属于短日照植物,日照长于它的临界日长就不开花,所以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

10、河发育的顶托基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 若侵蚀基准面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河流的侵蚀作用减弱 B. 河流的堆积作用加强C. 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 D. 河流的宽度将会变10. 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A. 地壳长期稳定 B. 地壳持续性抬升C. 地壳间歇性抬升 D. 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11. 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

11、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A.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 B. 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C. 与深度无关 D. 在不同地区关系不同【答案】9. C 10. C 11. B【解析】【9题详解】读图,若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与侵蚀基准面高差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A、B错误。河流到基准面的距离增大,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C正确。河流侵蚀加强,侧蚀也会加强,河流的宽度将会变宽,D错误。【10题详解】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C对。地壳长期稳定,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不是多级,A错。地壳持续性抬升、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不能形成多级近

12、似平坦地面,B、D错。【11题详解】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随深度的增加,与基准面的高差减小,侵蚀减弱,B对。A、C、D错。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共160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陵分界线基本一致。长城古代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

13、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地理原因。(2)长城在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原因。(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居民以游牧业为主。降水在400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

14、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解析】【分析】此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了我国东西自然环境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由此导致长城东西段构筑方法的差异及自然带规律性的更替。历史上长城虽然是军事建筑物,但其地理界线意义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长城两侧降水差异,地形的差异,导致自然植被不同,进而形成长城以北的畜牧业和长城以南的种植业,而从事相应活动形成了以北的游牧民

15、族和以南的农耕民族。【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400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而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且为了逐水而居,故发展的是游牧业,环境使得他们善骑射。(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由一定的难度。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的获取方面来分析。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势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气候:我国降水量是东多西少,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节省建筑材料,省工省力;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指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