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6249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昆山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味云南冬天的特征以及对待落叶的特殊情感。2.积累字词。二、重点难点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三、学法指导反复阅读,通过关键句的查找,了解云南冬天的特征。四、知识链接于坚,青年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2、,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五、预习内容(字音)暖和(huo )裸露(l )脚踵(zhng)榉树(j )咀嚼(ju ) 震慑(sh)麂子(j ) 牛蒡(bng)花 Xin jng( 陷 )( 阱 ) 干zo(燥 )急 zo ( 躁 )六、学习内容(一)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告诉人们什么是云南的冬天;第二部分(47节):细腻地描写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第三部分(814节):写真正地走近自然,对大自然专注地凝视和倾听。(二)合作探究1、

3、阅读文章第1至3节,分析文中在写云南的冬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到北方的冬天?答:从南方与北方的冬天的差异写起,以形成对比 从而突出云南冬天的苍绿、葱茏、更为暖和,表明作者对云南冬天的喜爱。2、阅读第4至7节,分析这一部分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答:第四节从南北方落叶死亡的差异角度写(北方:以集体状态出现,与季节无关;南方:落叶则每时每刻,是个体的、非关季节的); 第五节从落下的过程角度来写(表明“它是另一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突出它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 第六节从落下的心理角度来写(提醒人们要注意落叶落下时的“美丽的细节”); 第七节从落下的意义的角度来写(突出具体时

4、间,交代具体地点,进一步强调云南的落叶与北方的不一样)。3、阅读第9至13节,分析这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来观察与描摹云南的树林的。(选做题)答:第9节从“色”“味”“音”方面来写;第1012节从“形”的方面来写;第13节从“光”的方面来写。渲染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云南树林的景象,这是真正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著地凝视和倾听的结果。4、阅读第14节,结合前文,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主旨)。答:强调: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那时一个澄明之境。(倡导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5、七、课堂阅读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1、为什么说“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答:因为它回归了内在的本质;它从未世界所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它并不在乎处境的变化,不炫耀,不索取;在起落沉浮中把握了自己,进而成为另一种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的无求的存在。2、如果把落叶看作一个生命个体,请细品两段文字,概括“云南的落叶”具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答:不悲观,不哀怨,不炫耀,不索求,具有豁达的人生观,把死亡看作是一种自身把握的延续,一种生命的升华。3、首段文字形象

6、地告诉我们:一片叶子的落下时生动而美丽的,而我们平时为什么会没有这种认识?答:缺乏客观的认知态度,忽略了落叶本身的真实存在的状态,受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的影响,受“习得”认知的影响,忽略了言说之外的风景。4、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被语言所遮蔽的经历?回到事物本身去看事物,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试着将这种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选做题)答:略。八、课外阅读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

7、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

8、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

9、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

10、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

11、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D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

12、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答: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答: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4、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选做题)答: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九、回扣目标学习本文之后,你有了什么感性认识,请写在下面。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