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22202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诸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主题单元标题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作者姓名管卫青所属单位诸城实验中学联系地址诸城实验中学联系电话15863260696电子邮箱邮政编码262200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二所需时间4课时(课内3课时+课外1课时)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2、,字数300-500)本单元主要源自苏教版必修五模块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由一首元曲长亭送别、一首现代诗歌别离、一首唐诗渡荆门送别组成。这三首诗歌都以“别离”作为主题,但送别的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并列式展现。因为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理解诗情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诗情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

3、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与送别有关的诗篇,找出这些诗篇在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技巧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现点。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预期成果:比较鉴赏三首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离别的图片及诗文,撰写一篇比较鉴赏性文章。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作者在不同情景下的别离之情;2了解三位作者的不同生活背景和经历;3能通过品味诗歌设置相关的背景、借助丰富意象、借景抒情的手法达成的效果鉴赏诗歌;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比较鉴

4、赏性文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离别类诗歌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诗人情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在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下产生的不同的离情别绪,培养热爱故土、心系亲人、尊重友情的丰富情感;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

5、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长亭送别如何表现情人之间的离别之情?2别离如何表现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3渡荆门送别如何表现作者对故土的离别之情?专题划分专题一: 送别情人 ( 1课时) 专题二: 送别友人 ( 1课时)专

6、题三: 送别亲人 ( 1课时)专题一与情人离别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情人的离别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 通过阅读背景、赏析语言、角色体验,深刻体验张生与莺莺的离愁别绪。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

7、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2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本专题问题设计1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2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常规资源课本,有关诗歌鉴赏的纸质书籍、文章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 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

8、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观看视频短片,然后初步课文,了解剧情,小组合作,进行角色体验,认真领悟。活动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生细读课文,重点把握景色描写较多的段落,联系前面所学情景交融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活动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再读课文,结合文学美学知识,进行赏析。教学评价可评价的学习要素:1. 莺莺内心情感及产生的社会、家庭背景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2. 长亭送别如何实现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

9、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多媒体展示。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专题二与友人离别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诗从“世纪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

10、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学习成果:通过反复诵读,认真领悟,感受十四行诗艺术特色,体验友人离别之情。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尝试创作现代诗歌。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所歌颂的友情。2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本专题问题设计1如何理解箭与歌中“箭”与“歌”这两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别离这首诗通过别离这一特定

11、视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常规资源课本,有关诗歌鉴赏的纸质书籍、文章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 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了解诗人冯至及十四行诗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搜索网络,掌握相关知识,小组合作交流,做好记录。活动二:如何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初读课文,找出诗歌中存在的意象,记录在学习卡片上,找两到三个同学板演。活动三:别离这首诗通过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赏析,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教学评价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2、1. 了解文学常识及冯至的创作背景、动机。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2. 理解诗中意象,并领会作者通过意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卡片展示。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专题三与亲人离别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1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同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学习成果:通过反复诵读,认真领悟,感受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体验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能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赏析,写出有一定思想、艺术深入的赏析性文章。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

14、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本专题问题设计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常规资源课本,有关诗歌鉴赏的纸质书籍、文章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 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搜索网络,掌握相关知识,小组合作交流,做好记录。活动二:如何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初读课文,找出诗歌中存在的意象,记录在学习卡片上,找两到三个同学板演。活动三: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赏析,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教学评价可评价的学习要素:1. 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2. 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并领会作者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