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08637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07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上课师:今天,是同学们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只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积累,就一定能能在三年后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生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生2: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2、师: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师:很好,下面,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请大家翻看课本,跟着轻声朗读。生:轻声朗读课文。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质疑: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师:要想真正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必须要了解时代背景。请看大屏幕:(投影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

3、民运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师:上阕写了些什么?生: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师:下阕写了些什么?生: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生1: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生2: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

4、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师:回答地很好。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师:诗歌的语言高度浓缩、凝练,这首词也不例外。一般的,诗人们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从而形成了“炼一字而全篇皆活”的艺术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就这首词中,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进行赏析。生:(反复吟诵后讨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师:“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生1:“立”

5、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生2:“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生3:“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师: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生1: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生2: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

6、多山峰。生3:“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生4:“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生5: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生6:“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生7: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

7、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生8: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生9: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生10:“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生11: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

8、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师:同学们踊跃发言,回答地都非常好。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生1: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生2: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师:“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9、生: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1: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生2: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携来百侣曾游。师:“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生1: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

10、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生2:“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师:“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生1: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生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生3: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

11、: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师: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请同学归纳一下。生1: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生2: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生3: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

12、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师:对,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生1: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生2: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师:下面让我们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生: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