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7301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主备人: 尤力 班级: 姓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 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影响2. 了解明朝内阁制的形成、特点、影响3. 了解军机处设置的史实4.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难点:内阁制和宰相制度的异同及内阁制形成的意义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预习】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导火线、经过、影响2.内阁制的形成过程,特点、意义3.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设置的时间、目的、职能、特点和意义【活动方案】

2、活动一:掌握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史料】材料一: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根据课本16页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1.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其职能是什么?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现实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3.宰相制度废除的标志,明太祖时期中央官制制的特点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宰相制废除的看法。活动二:掌握内阁的出现要求:结合课本17页内容,根

3、据下列要求,自主整理出要点,小组内讨论确定发言人,最后全班交流。1.结合书本概括内阁制的形成过程?皇帝表现特征明太祖奠基明成祖明宣宗发展明英宗全盛2.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3.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不同?宰相内阁首辅相同不同性质职权作用活动三: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要求:结合课本18页内容,按下列要求,在自主整理出要点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史料】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1.军

4、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大臣的职责?3.结合教材图片及文字材料概括军机大臣的特点?3.军机处设立的影响? 【练习尝试】1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

5、,提高效率4.下面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反映了某朝代在解决洪水灾害时中央政府的运行情况: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汉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6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

6、信赏罚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7. 明史宰辅年表记载:25.“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段材料表明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 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8明史记载:“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

7、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材料反映明朝A皇权空前强化 B内阁参与决策 C内阁统领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10“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

8、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传达圣旨 D监察百官11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 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 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12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 13.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

9、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这表明内阁已形同虚设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A B C D12.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13.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

10、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职官志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11、。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制度的影响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消极影响?(2分)(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2)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1分)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1分)(3)跪受笔录,承旨遵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4)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强化;(1分)影响: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