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99012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枣阳市高级中学高考第十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17.05.25)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

2、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

3、。“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

4、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

5、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

6、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B. 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C. 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D. 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向发展。B. 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C. 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D. 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

7、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魂与精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B. 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追求。C. 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定义。D. 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遗憾

8、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表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

9、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

10、,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

11、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激情所致,一气呵成,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相关链接:王阳明11岁时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释教道教,再遍读朱熹之书,经过26年的艰难探索,终无所得。直到37岁时在龙场的绝境中,王阳明放下得失荣辱,向死而生,终悟圣人之道。王阳明年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子事物者误也。” 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过一物一物去格,得知

12、万事万物之理,最后豁然贯通,成为圣人。而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致知”是良知。王阳明从此与程朱分道扬镳,初步建立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体会:“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明,当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忽略了他“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B. 流放到环境恶劣的龙场之初,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艰难困苦超乎寻常,王阳明产生了种种消极情绪,对人生非常绝望。C. 贵州龙场偏僻闭塞,贬官流放的王阳明躲在

13、龙场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山洞里沉思、品玩易经,心情好转,生命又恢复了生机。D. 与王阳明无亲无故的“夷民”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底层人民以“真情”让王阳明感知到了“良知”的可贵。E. “千古龙冈漫有名”,王阳明以诗明志,把自己比作隐居卧龙岗的诸葛亮,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5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王阳明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病 友石磊第812号病房,住着两位病人,都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一个不到四十,一个五十出头。来看望年轻的病人特别

14、多,出出入入,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年轻的病人姓金,是县里的一位局长,且是一位有一定权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除了儿子和儿媳来看过一次,再没有其他人来看过他,只有老婆陪着他。金局长的妻子送走一位老板刚回来,又有一位挺着大肚子的男人手提着水果和鲜花走进了812号病房,他肯定又是来看金局长的。他一进来,就走到金局长的床前,叫道:“金局,您好!”“哎呀,黄总,你这位大忙人怎么也来了?”金局长有点惊讶地说。黄总把鲜花递给金局长的妻子,说:“您躺在医院,我能不来吗?再忙也要来看一下。”“黄总,这些天,我就无法到工地去了,你可要保质保量。不然,别怪我铁面无私!”金局长小声地警告他说。“金局,这您就放心吧。

15、”他说完,又接着叹了一声,说:“哎,共产党的干部,要是都像您这样”黄总看了邻床的病人一眼,收住了口,说:“不说了,不说了”黄总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黄总临走时,用眼睛对金局长的妻子,示意了一下他的水果袋。金局长的妻子没有反应,装出不知道黄总的意图。黄总走了,金局长的妻子,拿起黄总的水果袋一看,里面有一个大信封,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买了这么多水果!”她说完,拿出两个大苹果,递给邻床病友的妻子,说:“大姐,你吃苹果吧。”那位大姐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老是吃你的水果。”“别客气,我们是病友了,这是有缘分才在一起啊!”金局长接着妻子的话说。金局长说完,看了一眼病友,他微闭着双眼,小心地问:“大哥,你贵姓?”“我姓钟。”病友回答他。“在什么单位?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金局长又问了一句。老钟的嘴角笑了一下,他本想回答他,又有两个人进来看望金局长了。于是,老钟也就不说了。此时,老钟的妻子,拿来一碗粥,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