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92634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务礼仪)青海汉族丧葬礼仪与礼记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摘要:自古以来青海都地处中国边陲,处于多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的描写:“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的荒凉和孤寂被一语道尽。但也这是这片边远、落后、蛮荒地区生活的汉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较为正统的礼仪传统。特别是从这里丧礼上可以看到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的传承。关键词:礼记 青海汉族 丧葬礼仪文化反哺一、 前言: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商朝甲骨文记载

2、,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将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也直接、间接地使人潜移默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论语述而篇,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孔子对学礼之重视。自古以来青海都地处中国边陲,处于多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

3、行中有这样的描写:“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的荒凉和孤寂被一语道尽。但也这是这片边远、落后、蛮荒地区生活的汉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较为正统的礼仪传统。特别是从这里丧礼上可以看到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的传承。二、礼记简介1、礼记成书概述 礼记之所以产生,最初也是为了使当时的礼制,便于流传,而用文字加以记录,称为礼经,举凡重大而正式的典礼,都有固定专门的用途,也有一定的礼节程序,人们在阅读仪礼后,心领神会有所启发,因此将经文附记在后,经后人汇整。所谓记则是解经文之体,属于附经而衍生之文字。礼记之成书,要推至仪礼,仪礼之名首见者,十六篇(王充:论衡、谢短言高祖

4、诏叔孙通制作仪品16篇,后复定,仪礼,见在十六篇,秦火之余也),后汉人加入丧服一篇,遂为今本之十七篇。仪礼尊之为经,故亦称礼经。仪礼原只称礼,汉称士礼,相对于礼记而言,它又称礼经。其十七篇都是具体礼仪的详细记录,取名仪礼,仪说明重在仪节之叙述,礼者说明此仪节为礼之要求,前者明其内容,后者明其性质,至于仪礼和礼记之关系可论为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特别是礼记早期均附经而作(亦即前述读经之后,有所感发或领悟,顺手写下,是为附经而作),之后才单独成篇到汇编成书。2、礼记中关于丧礼内容 礼记中专门讨论有关丧礼的篇目就有檀弓上下、曾子问、丧服小记、大传、杂记上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

5、四制等篇,它们几乎占据了礼记四分之一篇章。3、礼记中关于丧葬礼仪核心内容第一,丧礼上对死者的服侍,子孙不因长辈的谢世而有所懈怠,初丧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第二,丧礼上对死者的哀悼。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在此过程中礼记的观点是,用规定的礼仪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这种礼仪的意义类似于礼记中庸的思想。使生者不会太过悲痛,也是死者得到丧礼的尊重。第三,葬后与死者关系的延续。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

6、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三、青海汉族丧葬礼仪1、 停灵报丧停灵,在古礼中又叫“卒”,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子女会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青海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证明的确是咽气了,就应趁着人体还尚僵硬,赶快移到硬铺板上,然后再抬在即堂屋

7、里停放,这就叫“停尸”。停尸的方向是头朝北,脚朝南,然后尽快为死者换上“寿衣”,也叫“老衣”。若有可能,青海人家会为死者在临终前就擦洗干净身体,换上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老衣,一般是5、7、9、11件(均为单数)。在死者嘴中放置金银珠玉等物品,捆绑双脚,为死者理发、剪指甲等。旧时,青海人家把这一切做完后,还不能立即办理丧事,有亲属在院子里挥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外衣,口中还要呼喊死者的名字,喊了三遍后,再把这件外衣复盖在死者身上。这一做法,也就是所谓的“招魂”。旧时青海人家的这一做法是一项古礼,在古礼中这叫做“复”。 “招魂”以后死者仍不能复苏,便可以筹办丧事了。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

8、一件大事便是报丧。报丧一事,青海人家一般应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去。 孝子去报丧,必须有人陪同,孝子只能跪在亲友门外,不能进屋也不能说话,报丧之事需陪同人口述。2、 置设灵堂在家中正屋设置灵堂,死者头朝门,脚朝里。在灵堂中央设置挽幛在屋外院中搭设帐篷,在帐篷中生火做饭,三日中不可在家中生火,做饭。在灵堂中铺放大量稻草,灵堂中置烧纸火盆。家中三日不再生火做饭,而是在帐篷中为家人与吊丧宾客烧水煮饭。并邀请吹鼓手(唢呐演奏者)与老师傅(懂得道教超度的风水先生)。3、丧服穿着死者直系子孙全身用白布做成孝衣,白布裹鞋。腰间系上麻绳,孝子及儿媳用麻布遮脸,耳边吊一对白色棉球,象征悲痛至极,对一切不闻不问。近亲

9、头戴白布孝帽,头顶系麻,远亲头戴白布孝帽,头顶不系麻。姑娘头戴白布孝箍。4、 置办礼器在青海,丧礼上使用的器具,用品,都是在亲人去世后开始准备的,很少有人在亲人在世时开始准备。为死者制作一面纸旗。会为年长,且父母已故的晚辈制作孝棒(丧棒),起到在丧葬仪式中对身体的支撑作用。照顾其因悲痛、体虚而带来的行动不便。5、祭奠守灵子女要“亲视含殓”,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所谓“闻丧赴吊”,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或死者冶丧处吊唁。吊唁,青海人又叫做“吊丧”、“吊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年龄大(60岁以上)的吊唁者,可以在丧事上喝酒等,不受礼仪的约束。宾客吊唁时,门外吹鼓

10、手开始吹奏,象征着宾客到来。孝子与儿媳跪在左右,宾客吊唁需要行“一跪三叩”之礼。儿女与吊唁宾客一同磕头,并痛哭不已。宾客在火盆中烧纸。宾客祭拜后出灵堂。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厅停放3天。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守灵”就是其中的项。“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昼夜有人守着。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守灵的同时,还要在正厅大门内侧事先放置的“火盆”的容器里祭烧“表纸”,且边烧边念叨着“收钱”之类的句子,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如果子女

11、不在死者身边守着,死者则会显得很孤单,这便意味着子女“不孝”。晚上子女只能躺在灵堂内的稻草上休息、御寒,不能用被褥,枕头。6、入殓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死后第三天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椁,棺内放置木屑象征留财(材),底部衬垫丝绸等布料,并放入名为“十全大补”中药(干药)与五彩粮食、宝瓶等器物,并把死者的头发、指甲放在棺内四周。棺木底部由柳木制成,象征留子留孙,且柳木易腐蚀,希望亲人早日入土为安。7、出 殡 棺材里装进尸体就叫“柩”,停柩待葬叫做“殡”。 下葬之日柩车启行,前往墓地。出殡在青海都是天亮之前开始,亡人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

12、无前,直奔西天乐土。头车上有人拿一只公鸡在十字路口上打鸡,鸡鸣叫以便亡人在十字路口处知道自己的魂魄该往哪里走。在旧时青海人家会以孝子打头,穿好孝服,持招魂幡,顶数米白布,直系亲属都会在此白布下, “白衣执绋”,即:穿上白色孝服,拉着套柩车的绳子(绋)。旧时出殡前,长子会用刀划破自己的手,把血滴在祖先牌位上。8、下葬土葬要事先选好坟地。民间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或懂风水的人参与择地。坟地选好后,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掘深坑。待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然后在坑中放进一叠纸钱,点火焚烧,谓之“暖坑

13、”。暖坑后,孝子先下到坑中,其他人向坑中撒一儿碎银或硬币,谓之“分金”。这些碎银和硬币随后都成为挖坑土工的赏钱。孝子上来后,便用绳索把棺柩牵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此时有人在一旁说一整套的吉利话,谓之“说好”。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份依次向坑中撒土。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至此,安葬事宜便告完毕。9、五七在青海下葬后的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接着是“二七”、“三七直至“五七”。“五七”是指下葬后的第五个七天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满五七”。“五七”是“头七”至“五七”中最为隆重的一次祭奠。青海人家在五七时要再次招魂,在天

14、未亮时那制作好的纸旗围着坟转,进行招魂。如果五七当日正好是阴历的初七,就是所谓的重七,这一天儿女们要拿着纸伞、纸花去墓地祭奠民间的五殿阎罗。(据老人们传说,五殿阎君乃包公(即包文正),一生无女,因此,他很喜爱女儿和花朵,如果亡人若用插上花朵的伞盖把身子遮挡起来,让包公误以为是少女,就可以顺利地通过。五七的风俗源于北京地区的丧葬礼仪)10、守孝在青海守孝是比较严肃的事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有人会去墓地守孝三年,家人三年不能有喜事、三年不能用油锅、三年不能贴红色对联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年渐渐演化成了百天,也就是一百天不能理发刮胡子,有些地方一百天不叠亡人的被子。四、青海丧葬仪式与礼记异

15、同1、 相似之处(1)、病人弥留之际的准备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译:病人病势沉重后,庭院及堂屋都要打扫干净。诸侯、大夫要撤去所悬钟罄等乐器,士要撤去琴瑟。病危时要移到屋子北面墙垣下,头朝东,撤去床,脱掉所穿旧的内衣,换上新衣,四肢各有一人帮助。主人、主妇这时应改换服饰,穿上深衣。放一缕丝绵在弥留者鼻孔边,以等待断气。在青海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子女会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青海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2)、丧礼上家中三日不可生活做饭礼记问丧中记载:亲始死,鸡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译:在父亲或母亲刚去世时,孝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