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92083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制度)第十专题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第十专题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来源:法家思想。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演变轨迹: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

3、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明朝空前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达到顶峰。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 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

4、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5、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近代维新派;近代革命派;近代新文化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等。6、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作用为主。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

5、权制度的进步作用(表现):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水利、交通、防御等),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表现):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秦、隋);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成长等。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死读经书,学不致用;科技发展日益停滞;不问政事,禁绝民主;中华文

6、化难以提升等。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二、升华认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 封建经济所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2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3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割据)方的矛盾。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

7、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即:秦汉至宋元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秦朝:郡县制。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

8、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5、金朝:猛安谋克制。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7、明朝:僧官制度。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

9、,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考点三 中央官制1、历史沿革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

10、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

11、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2、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

13、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3)规律与技巧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反映出古代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发展趋势。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知识梳理1、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2、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魏晋。4、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

14、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5、科举制:隋到清。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没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北宋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培养变法人才。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

15、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开始实行八股取土,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模式固定,禁止发挥个人见解。八股取土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 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束缚丁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898年,变法;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考点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知识梳理1、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汉代: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东汉初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军阀割据。3、宋朝:在地方没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考点六 军事制度1、历史沿革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