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90637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天坛的设计理念看天人关系内容摘要: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他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天坛中充满了圆形设计和“九”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和至高无上的尊崇。但是这也是有限度的,是要与皇权达到平衡的。受“君为本”的制约,它从形式上无法越过皇宫,也不能超过皇宫。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的组合。古建筑中蕴藏的历史等着我们去追寻。关 键 词:天坛 天人关系 董仲舒天坛是我们专业考察的重要一站,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这里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祈祷丰年)和祈雨之地,每年冬至、正

2、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来这里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年轻”的祭天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象形文字中,天字上边的一划较粗,下面是一个人形,指示人头顶上就是天。我们的先民由于不能解释自然界的奇异变化,如星陨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之类,故产生了对天的畏惧心理。某些思想家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提出了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之神,具有无比的威力,天派它的代理人,即天的儿子来统治人世间,这就是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天命论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子代

3、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维护统治、平衡社会关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可以说是这些思想的代表之一。他认为玉皇大帝是万物的主宰,而在人间,天子就成为其神权的行使者,秉承天意,统治人类社会。“阴阳互对关系中,阳为主宰,阴为从属,因此君父夫处于主导,臣子妻处于从属,这是天意决定的。因此人的行为要依顺天意。” 杜永伟,崔秀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文化学刊,2012(1)他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从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这就是所谓“君权神授”;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为,用天的权威来约束皇

4、帝,即所谓“神道设教”。并将这两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这两“屈”两“伸”,明确了天、帝、人三者的关系,天子既是至高无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天的制约。因而对于巩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这天与人的关系也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建筑的风格与形式上也多有体现。因此,我将以天坛为例进行探究。首先是天坛中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了“天”,把抽象的“天”具体地物化成可见可触的建筑。这里以祈年殿为例。有一句话可以很形象的概括它德特点:“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四海名扬。”“三重蓝顶”说的是祈年殿是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

5、,三重檐覆三色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祈年殿的屋檐不用通常的单层或双重,而是做成三重,为的是凑出一个“ 暗九”,包括殿脚下的三层基座,与登上基座要走的3层台阶,以隐含“天”字。所谓“一道圆墙”,意思是说,普通房屋的墙壁是长方形的,而祈年殿的墙壁却是圆形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圆”便是天的象征。“二十八柱”表示支撑祈年殿的28根柱子,藻井楹柱支撑着殿顶中央处的九龙藻井,称龙井柱。4 根“龙井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再加上

6、柱顶上的八根重柱,象征三十六天罡;殿顶周长30丈,表示一个月30天。季节、月缺月圆、昼夜和节气,都与天象有关。所以,在“二十八柱”里包含了很多有关“天”的信息,处处“象天法地”。可以看出“四海名扬”的祈年殿,是建造者通过“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并巧妙地利用形和数,作为一种无声的建筑形体语言。这是古代匠师的智慧与创造。他们将星宿和一年四季的节令,关于“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观念巧妙地体现在建筑中。北京天坛的建造处处体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和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天空的辽阔高远和至高无上。在布局上,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从而增加了西侧的空旷程度

7、,使人们从正门西门进入天坛能获得开阔的视野,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在单体建筑上,从象征“天圆地方”的双重垣墙的南方北圆,到圜丘坛、祈谷坛、祈年殿、皇穹宇的圆形造型;从象征蓝天的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皇穹宇及配殿蓝琉璃瓦屋面,到丹陛桥步步登高如临天界的意象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和至高无上的尊崇。但是,天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夸大,在显示天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处处平衡其与皇权的关系。中国的皇帝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在此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它始终作为一项最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世代相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神的化身,至尊至上。皇帝贵有天下,“天子以四海为家。” 史记高

8、祖本纪可以说,人世间没有谁的地位可以高过皇帝,所以皇帝只有靠天来制约了。古代皇宫历来是都城建造的重点,有着一整套营造模式。与之相比较,天坛的建造,一方面突出天的重要性,以显示其尊贵;另一方面受“君为本”的制约,从形式上无法越过皇宫,也不能超过皇宫。这点我们可以从天坛与紫禁城设计的比较中看出。从明清紫禁城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宫所居位置越来越显要。它位于北京城的正中,主要建筑坐落于北京城的南北轴线土,北京城成了紫禁城的拱卫,突出了皇宫的重要性。这种设计,目的在于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为本”思想的反映。而天坛的建造则是突出一个“大”字,在占地面积上远远超过紫禁城。天坛占

9、地273万平方米,将近四倍于紫禁城,约占北京外城的十分之一。但是天坛之大并不影响紫禁城的重要,这是因为紫禁城建筑密集、千门万户,而天坛建筑则相对集中于儿个区域,在总体上比较疏朗,并采用大而积的绿化。这种“避实就虚”的设计,使得天坛与紫禁城形成强烈对比。其次,天坛的主要建筑形制以圆为主,这种独特的形式与皇宫建筑四四方方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紫禁城建筑多采用长方形平面,而积最大的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周围出廊造,体现了帝王的“九五之尊”。如果天坛的建筑也采用长方形平面,大于太和殿,则消弱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小于太和殿,则不足以突出“天”的尊贵。而采用圆形平面,既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又不至

10、于与紫禁城建筑分庭抗礼。就像董仲舒所述:“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为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这里强调统治者必须明察天意,否则就要大难临头。而天意如何,则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好坏,如果国泰民安,就不会天生灾异,国家也会长治久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天、君、民三者的关系,是一种“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的组合,而天坛的建筑形制正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然不

11、仅是天坛,这次专业考察所去的包括故宫等建筑的建造从选位、规划、建筑设计都是依据于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它把古人对“天”的想象、“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祈愿表现得尽善尽美,物化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也包括了西方的建筑,如凡尔赛宫,他始终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他被誉为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家宫苑”,也一直是历代法国君王权力的象征。我想,这便是专业考察的可贵之处吧,在走走停停之间,不仅是像一般游客只顾欣赏风景。而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透过古老的城墙与久远的古道,感受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这包括了我所写的天人关系。当然,也远不止我所书写的这些,还有如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等等。这些我们也许在书上也会接触到,但是在一道道的古城墙、古建筑中,会对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追求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我也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走更多的地方,去探索那个地方所蕴藏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