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90000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赤壁赋知识整理 高一语文 讲义16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8)托遗

2、响于悲风 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郁乎苍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又何羡乎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繆 (3)举酒属客 (4)举匏尊以相属 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 今义: (2)白露横江古义: 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1)东a顺流而东 b东望武昌 (2)望a七月既望 b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如a纵一苇之所如 b如怨如慕 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3、 (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 (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指出文言句式一(1)何为其然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5)而又何羡乎 二、(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凌万顷之茫然 (4)渺渺兮予怀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 浩

4、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A举酒属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杯盘狼籍 倚歌而和之C渺渺兮于怀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举匏樽以相属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 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B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 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C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D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5、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适应)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句:泣孤舟之嫠妇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舞幽壑之潜蛟 C扣舷而歌之 D顺流而东也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月出于东山之上C徘徊于斗牛之间 D客有吹洞箫者5选出对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 )A凌万顷之茫然(宾前句) B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C而今安在哉(宾前句) D而又何羡乎(宾前句)6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 倚歌而和之 驾一叶之扁舟A只有同 B只有同 C只有同 D各不相同7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乎”字意义与用法

6、判断正确的一项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又何羡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A只有同 B只有同 C只有同 D各不相同8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却不知它要要停留在何方】B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胸怀太渺小了啊】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同一根将断未断的细丝】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天地间寄托蜉蝣般短暂的人生】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

7、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

8、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

9、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

10、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

11、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

12、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

13、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