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88876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考试内容、考核要求5年考情考查热度真题示例考查角度学科素养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2018浙江4月选考,9,2分社会习俗的变化历史解释2017浙江11月选考,31,10分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2018浙江11月选考,15,2分近代交通工具的演进历史解释2018浙江4月选考,15,2分通信工具历史解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2

2、018浙江4月选考,28,2分电影发展历史解释2017浙江11月选考,28,2分大众传媒报纸史料实证分析解读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必考专题,每次考试均有考查,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从试题考查内容角度来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主要从历史现象入手,分析其本质及形成历史现象的原因。如电话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婚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等。从学科素养考查角度来看,着重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居多。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

3、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平均主义;(4)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本专题的立意在于,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认识其与政治民主

4、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理解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文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上,反对传统儒学,提倡学习西方,出现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5、。内容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及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特点传统的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趋向近代化,由与世界相背变为逐渐与世界同步,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地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

6、国近代化的历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考点集训】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9)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A.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B.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C.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D.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答案A2.(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三期末,10)1897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

7、握管文人亦各改头易面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焉。”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C.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D.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答案B3.(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8月联考,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要求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答案B4.(2

8、013山东基本能力,28,1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2018浙江高三“五校联考”,8)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A.政府政策的扶持B.牵引动力的演进C.公共交通的普及D.民航事业的起步答案B2.(2018浙江杭州高三质检,8)下图所示的股票被称为

9、“中华第一股”,发行于1873年。下列有关该股票反映的时代信息正确的是()A.近代通信事业的发展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答案D3.(2018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12)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各类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用,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有()人力车马车轮船飞机A.B.C.D.答案A4.(2017浙江宁波十校9月联考,13)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B.

10、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D5.(2017浙江宁波3月选考模拟,8)1906年2月17日,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16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票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 这一新闻发生于()A.天津B.上海C.广州D.北京答案A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选考模拟,28)中外报刊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报刊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各类报刊已基本上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促进了政治思想、工商

11、业、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宣告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B.中外纪闻编译西方书报,宣扬“中体西用”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革命思想D.火星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革命思想答案B2.(2018江苏常州1月,6)1833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A.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B.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C.中国近代

12、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D.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答案A3.(2013江苏单科,6,3分)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C探史料探究一从文明碰撞视角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呈现史料1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

13、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史料2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

14、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2: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史料解读历史解释史料1:体现了上海在近代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史料2:体现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续表史料解读重点阐释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中国城市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房屋建筑,电灯的使用,工厂的建立,服饰的变化,等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观念,民主、文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史料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强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史料应用1.根据所学知识,综合以上史料信息,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答案(1)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打上了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烙印。(2)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3)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的态势。(4)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5)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2.从本质上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进行理解。答案西方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