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86391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节汉字与书法(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考纲明示: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仓颉造字:流传于郑州市郊区、新郑、新密、登封一带。新郑市城南关有座风台寺,相传是古代仓颉造

2、字的地方。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结绳记事。轩辕黄帝统一中华后,命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在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专心造字。好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仓颉很着急,一天他正坐在茅屋前苦想,一只凤凰呜叫着从天空飞过,凤凰嘴里衔的一片树叶落下来,上面有个明显的兽蹄印,一名老猎人说这是貅蹄印,各种兽的蹄印都不一样,他只要一看蹄印,就知道是什么兽。仓颉由此受到启发:世上万物各有特征,抓住特征,画出图像,不就是字吗?从此他注意观察各种事物,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云、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很多字,从此中国有了文字。后人为纪念仓颉造字的功劳,把仓颉造字的高台叫“凤凰衔书台”,宋朝人又在这里建寺筑塔,称为“凤台寺”。

3、汉字,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

4、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字体及事件呢?2甲骨文、金文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它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

5、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这两种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种字体。但随着经济交往、人们的交流活动的增加,汉字各自为政而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便削弱了汉字的交流

6、功能。于是,“书同文”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3“书同文”: 小篆隶书“书同文”为哪国的哪种字体?秦国的小篆,后来是隶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又称籀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隶书: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

7、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隶特点:1,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2,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3,象形意味大大减少探究:文字统一的意义何在?提示: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字的发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后来还成为了一种艺术。下面我们来学

8、习本课的第二目,书艺历程。二、书艺历程汉字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艺术?1 .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a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b知识群体的形成-动力基础(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条件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

9、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朝代的书法成就来感受其间的风骨意蕴。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其发展情况怎样?(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艺术性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

10、替频繁。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

11、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

12、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但不容易识别.“楷” 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按照用笔和结体特点,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系统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

13、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魏碑,主要是指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它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性书体,点画形体造型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的痕迹,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楷书。问题: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4)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

14、米芾、蔡襄。(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黄庭坚(1045-1105) “苏门四学士”之一。以文学著称,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宋四家

15、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大字楷书,舒展劲挺。(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汉字艺术,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教材P33的小字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可参看。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小结:书法千年,千年书法,独特的方块字,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一种艺术门类,同学们在感受其美感的同时,更应体会华夏文明的个性。汉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