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5218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

2、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

3、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

4、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

5、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B. 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C. 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D.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

6、,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补。C. 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D. 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B. 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C.

7、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D. 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范围失当,“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原文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儒、道、佛三家,还包括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故选C。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

8、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范围失当;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原文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以偏概全。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张冠李戴,本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故选C。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9、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故选A。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比如本题A项,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

10、条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夜品瓷程应峰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

11、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

12、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

13、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14、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C. 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D. 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5. 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 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答案】4. B 5. 内容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表达

15、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 结构上:点题(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6. 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照应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作用,让人们的思想自由。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

16、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不论是哪一类探究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都可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出发来考虑,来组织答案。如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