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679229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知识精讲:(一)文章概述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郑国的一个人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用来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给人们的启示是: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二)作者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三)三行对译郑人有欲买履(l)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将要,想要 鞋 的人 首先 测量 连词,表示承接 放置 代尺码 他的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通假字,同“座”,座位。等到,直到 到去,往。携带 已经 得到 才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吾忘持度(d)。”反

3、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不得履。拿 量好的尺码 通假字,同“返”,返回。集市散了 于是“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人曰:“何不试之以足?”用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曰:“宁(nng)信度,无 自信也。”宁可 不 相信自己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四)寓言启示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

4、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五)知识总结1通假字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2文言句式判断句郑人有欲买履者状语后置句何不试之以足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3寓言的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4反义词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5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

5、出发。二、拓展延伸(一)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1自相矛盾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2杀猪教子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

6、母亲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样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貌,此刻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我儿子,做儿子的不坚信自我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3三人成虎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坚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坚信。大街上哪里

7、来的老虎?”“要是之后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坚信不坚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立刻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坚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必须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但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坚信了。此刻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4守株待兔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

8、,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期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5和氏之壁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

9、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悲哀呢?”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悲哀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6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

10、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坚信。7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我不穷,怎样办得到呢?”8智子疑邻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

11、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9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

12、原因啦!考点:了解韩非子及其思想,识记文言知识,从寓言中得到启示。重难点:文言知识、寓言的意义。易错点:重点字词的解释、寓意的解读。题模一:课内阅读例1.1.1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13、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4)而忘操之_3翻译句子。至之市,而忘操之。宁信度,无自信也。_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_5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_【答案】1.D2.(1)代词,代尺码(2)代词,代鞋(3)动词,到去(4)代词,代尺码3.(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答:(1)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的。(2)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3)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5.答: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解析】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