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663237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测评单元综合测评 四四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时间 时间 60 分钟分钟 分值 分值 90 分分 1 15 分分 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材料 宋初宋初 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自咸平年间自咸平年间 998 1003 年年 开始开始 官官 吏队伍日渐庞大吏队伍日渐庞大 而且物价上涨而且物价上涨 官俸未增官俸未增 于是出现了于是出现了 俸禄不继俸禄不继 士人家鲜士人家鲜 不穷窘不穷窘 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 官吏或官吏或 不守名节不守名节 冒法受赃冒法受赃 或或 不耻贾不耻贾 贩贩 与民争利与民争利 进而致使进而致使 吏有

2、奸赃而不敢发吏有奸赃而不敢发 民有豪滑而不敢制民有豪滑而不敢制 奸吏豪民奸吏豪民 得以侵暴得以侵暴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 冤不得诉冤不得诉 徭役不均徭役不均 刑罚不正刑罚不正 比屋受弊比屋受弊 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 范仲淹认为 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 范仲淹认为 职田是职田是 在国家财用匮乏 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在国家财用匮乏 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其目的是为了养廉 以以 督其善政督其善政 不应废除不应废除 而应而应 不均者均之不均者均之 未给者给之未给者给之 至于有些官吏至于有些官吏

3、虽有职田仍然虽有职田仍然 侵民侵民 枉法枉法 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项怀诚主编 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通史 1 根据材料 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其危害 根据材料 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其危害 7 分分 2 根据材料 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根据材料 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8 分分 解析解析 第第 1 问问 根据材料根据材料 官吏队伍日渐庞大官吏队伍日渐庞大 而且物价上涨而且物价上涨 官俸未官俸未 增增 得出官吏队伍庞大得出官吏队伍庞大 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其危害是直接加重了政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其危害是直接加重了政 府的财

4、政负担府的财政负担 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第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第 2 问问 范仲淹的主张是推行职田范仲淹的主张是推行职田 制度制度 由材料由材料 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其目的是为了养廉 可知可知 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 促使官吏廉促使官吏廉 洁从政洁从政 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 侵民侵民 枉法枉法 反映出在反映出在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 无法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无法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答案答案 1 问题 官吏队伍庞大 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问题 官吏队伍庞大 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5、危害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危害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2 主张 推行职田制度 主张 推行职田制度 简评 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 促使官吏廉洁从政 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 简评 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 促使官吏廉洁从政 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 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 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 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其他答案言之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成理亦可 2 15 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今介甫为政 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士吏兵农工商僧道

6、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 纷纷扰纷纷扰 扰扰 莫安其居莫安其居 司马光司马光 家传集家传集 材料二材料二 光曰 光曰 治天下譬如居室治天下譬如居室 敝则修之敝则修之 非大坏不更造也 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史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 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 废废 梁启超梁启超 王安石评传王安石评传 1 王安石针对王安石针对 士 兵 农 商士 兵 农 商 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每项各举一条 7 分分 2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二中 非大坏不更

7、造也非大坏不更造也 和和 适应于时代适应于时代 的理解 的理解 8 分分 解析解析 第第 1 问问 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 2 问的回问的回 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 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 反对变法 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反对变法 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 法思想 法思想 答案答案 1 士 改革科举制度 农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士 改革科举制度 农 青苗法 免役法

8、 农田水利法 方田 均税法 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商 市易法 均输法 均税法 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商 市易法 均输法 2 非大坏不更造也非大坏不更造也 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维护旧制 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维护旧制 适应于时代适应于时代 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 主张变革 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 主张变革 3 15 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 骤至富强骤至富强 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 旋踵旋踵 灭亡 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 材料二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

9、好的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他自己也清正廉洁 一身正气 但一身正气 但 问题是问题是 他的一系列政策他的一系列政策 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传达到下面之后 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 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 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 也是他最为得意的也是他最为得意的 青苗法青苗法 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 民利益的低息贷款 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民利益的低息贷款 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 几乎都不识字几乎都不识字 如果去申请政府如果去申请政府 贷款贷款 过程大致如此 首先过程大致如此 首先 为了填写申请表为了填写申请表 就要花钱请书吏 然后再

10、拿到衙就要花钱请书吏 然后再拿到衙 门去申请门去申请 碰到贪官污吏碰到贪官污吏 还要打点 据载还要打点 据载 变法利息为二分变法利息为二分 但经过中间盘剥但经过中间盘剥 最后返还的利息最后返还的利息 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 比高利贷还多 于是许多农民宁比高利贷还多 于是许多农民宁 肯去借高利贷肯去借高利贷 也不向政府贷款 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许志林 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1 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 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 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8 分分 2 材料二在哪些

11、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7 分分 解析解析 第第 1 问问 根据史实可知根据史实可知 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 从时代背从时代背 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 第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 第 2 问问 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 肯定肯定 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 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 答案答案 1 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 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 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 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 出发点 苏轼站在大地主 大官

12、僚的立场上 反对王安石变法 借口商鞅变法导出发点 苏轼站在大地主 大官僚的立场上 反对王安石变法 借口商鞅变法导 致秦朝速亡 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 致秦朝速亡 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 2 肯定 改革的出发点 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 失败原因 未切合实际 用肯定 改革的出发点 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 失败原因 未切合实际 用 人不当 人不当 4 15 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修辞者不求大才 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 文风益浇 诏令文风益浇 诏令 虽繁虽繁 何以戒劝 士无廉让何以戒劝 士无廉让 职此之由 其源未澄职此之由 其源未澄

13、 欲波之清欲波之清 臣未之信也 傥臣未之信也 傥 国家不思改作国家不思改作 因循其弊因循其弊 官乱于上官乱于上 风坏于下风坏于下 恐非国家之福也 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材料二 煕煕宁二年宁二年 公元公元 1069 年年 二月二月 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议行新议行新 法 法 煕煕宁四年二月宁四年二月 罢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诗赋及明经诸科 以经义 策论试进士 以经义 策论试进士 煕煕宁六宁六 年三月年三月 置经义局置经义局 修修 诗诗 书书 周礼周礼 三经义三经义 煕煕宁八年六月宁八年六月 颁颁 诗诗 书书 周礼周礼 三经义三经义 于学官

14、 于学官 侯外庐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通史 1 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 官乱风坏官乱风坏 的源头是什么 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的源头是什么 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 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8 分分 2 根据材料二 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 并谈谈你对材料根据材料二 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 并谈谈你对材料 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7 分分 解析解析 第第 1 问中第一小问问中第一小问 从从 明经者不问大旨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师道既废 士无廉士无廉 让让 职此之由职此之由 可以

15、概括得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可以概括得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 师道师道 大旨大旨 第二小问 第二小问 从从 官乱于上官乱于上 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 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 取士制度 第三小问取士制度 第三小问 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第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第 2 问问 第一小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二中根据材料二中 罢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诗赋及明经诸科 以经义 策论试进士以经义 策论试进士 的信的信 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 第二小问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 第二小问 看法从培养人才

16、为改革服务等角看法从培养人才 为改革服务等角 度组织答案 度组织答案 答案答案 1 源头 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源头 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 师道师道 大旨 大旨 途径 清明吏治 改革取士制度 途径 清明吏治 改革取士制度 具体措施 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方法 严格具体措施 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方法 严格 思荫思荫 制度 制度 任答其中一点即任答其中一点即 可可 取士 改革贡举制取士 改革贡举制 改革科举制改革科举制 2 相同 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 明经为主相同 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 明经为主 重策论重策论 看法 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 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有利于扩看法 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 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有利于扩 大统治基础 大统治基础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5 15 分分 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材料 宋初宋初 中央一级的商税管理机构是三司中央一级的商税管理机构是三司 三司的最高长官为三司使三司的最高长官为三司使 三司使又称计相三司使又称计相 是管理财税的第一人 三司下面具体由盐铁司负责商税是管理财税的第一人 三司下面具体由盐铁司负责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