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646603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蜡烛 【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情感朗读: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及人物形象。【学习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学习方法】阅读理解,合作探究【资料链接】一、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

2、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二、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

3、更加生动。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四、诗词及常用语中蜡烛的描写及其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

4、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第一课时【课型】自主阅读课【自学】3、解释词语。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结果) 5、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自探】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自疑】第二课时【课型】合作探究课【自探】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

5、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在细细读过课文之后,大家讨论了课文让人特别感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蜡烛,悼念红军战士。你觉得课文让你感动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细节谈一谈:3.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知能提升】生死攸关的烛光谢仁超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大夫被德军俘虏了,留下两个幼

6、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光荣行列。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安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

7、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烯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精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

8、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儿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9、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们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生死攸关_ _ (2)摇曳_ _ (3)厄运_ _ (4)一盏油灯_ _2、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厄运”,在文中有两层含义:(1)_ _(2)_ _3、“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愿意,把这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_。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突出那个中尉_ _的态度。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_ 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 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紧张又担心害怕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写出了德军的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