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56513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05 年 1 月 26 日下午 2:30 4:30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回答 1-4 题。1、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分裂局面,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统一的王朝。下面几位政治家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嬴政 杨坚 赵匡胤 忽必烈A、 B、 C、 D、2、右图为 2003 年 11 月 18 日福建省晋江市为

2、纪念清统一台湾 320 周年而落成的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图中的人物应是A、 戚继光 B、 施琅 C、 郑成功 D、 徐骧3、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A、首先提倡白话文B、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C、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D、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4、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在他一生的斗争实践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兴中会誓词 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北上宣言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而郑和下西洋却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 。回答 5-7 题。5、明朝能实现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 B、指南针用于航海C、造船技术高超 D、明朝前期国力强盛6、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影响的评价中,正确的是A、加强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B、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C、确立了国家之间不成文的交往准则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 D、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文字图片也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为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历史内涵。回答 811 题。8、西周用鼎陪葬的

4、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A、冶铸业制鼎规模在扩大 B、奴隶主越来越奢侈腐化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逆转9、敦煌莫高窟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时期开凿的,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普遍接受佛教C、统治者支持利用佛教麻痹人民,D、唐朝皇帝崇信道教,把佛教赶到边远地区10、中国古代流传一句谚语:“千年田,八百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买卖频繁C、土地私有合法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11、右边照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5、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农民喜欢过大集体的生活C、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D、顺应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制度的革新与完善,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回答 1215 题。12、认识到相权对君权的威胁,从而较早创立制度以削弱相权的朝代和制度名称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西汉的郡国并行制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明清时期的内阁制13、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著名改革家,在他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特点的是A、募役法 B、青苗法 C、保甲法 D、方田均税法14、清政府从传统“理藩”外交到向近代外交转化的标志性事件是A、辛酉政变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洋务运动 D、清政府设外

6、务部15、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A、彻底清除封建残余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 1619 题,16、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都谋取在中国的传教权,其根本目的是A、进行单纯的宗教活动 B、传播西方科学文化C、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D、从精神上侵略中国17、中国长江航运主权的完全丧失是由于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 的签订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马关条约 的签订18、1895 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真正结果是“辽”A、为俄、德、法三国所

7、瓜分 B、置于俄国的势力范围之内C、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D、表面上收回,但仍处于日本控制19、 辛丑条约中“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实质是A、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B、彻底解除中国军队的装备C、武力保护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全力保证外国铁路公司在华利益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结合对这一论述的认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 20-22 题。20、1924 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联俄联共问题 B、国民党改组问题C、国共合作问题 D、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21、毛泽东在 1952 年就指出

8、:“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其依据是A、官僚资产阶级已被打倒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C、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发生变化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劳动者2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回答 23-26 题。2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观点的是A

9、、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24、中国文字的读写是一门艺术,以下是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或其首领的称谓:瓦刺、单于、颉利,其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 ch6n ji6 B、ci dan 扣C、11 shan 弘 D、lt chum 扣 625、下列人物的作品中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的是苏轼 陆游 辛弃疾 李清照A、 B、 C、 D、26、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下列四部书中的A、 齐民要术 B、 农桑辑要 C、 梦溪笔谈 D、 农政全书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回答 2730 题27、恩格斯指出:“在战争中,尤其是在

10、革命战争中,第一原则是迅速行动,直到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为止。 ”下面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明显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东乡称王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出师北伐28、鲁迅说:“中国现代的社会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指的是A、十月革命 B、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29、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日本未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主要是因为A、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日本统治集团在侵华方针上的分歧C、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牵制了日军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大力支援30、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首战地分别是A、锦州、

11、双堆集、张家口 B、锦州、陈官庄、张家口C、锦州、碾庄、张家 D、沈阳、碾庄、新保安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3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恶化已成全球性公害。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具有环保的思想和实践,但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方面还是有很多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 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以有机农业为主要特征。从西周时古人就知道运用绿肥来改良土壤增进肥力,利用鸟类等天敌消灭害虫,到南北朝时已大量用粪肥,不仅使生物链得以衔接,而且使绿色农业至今倡导。同时丝织业的发展,势必大面积种植桑树,使土壤生态得以保护。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是我们祖先

12、保护耕地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的伟大创举。清朝同治年间高明县志中,就有“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记载,今天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古代人们留传下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材料二:上古时候,中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在北方;秦汉以后养蚕缫丝技术才逐渐传播到南方。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发展到现代,中国丝绸生产地集中在江浙、四川等长江流域省份,北方少有生产。这种格局的变化,最深刻的原因,是北方环境恶化。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温和湿润的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桑树栽种减少,蚕丝产量下降,

13、丝绸生产必然萎缩。以上摘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丝绸生产格局转移的历程及其主要成因和影响。(8 分)(2)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 分)32、阅读下列图片和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回答。(12 分)材料一:昭君出塞图王昭君,西汉元帝时选人宫廷,自愿充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出塞和亲后,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 。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摘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简要说明从汉高祖到汉元帝,汉匈 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3 分) “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何?(2 分)材料

14、二: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史称“长庆会盟碑”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唐朝与吐蕃共同建,立“甥舅联盟碑” ,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直到现在,我们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还可看到这块石碑,它见证了汉藏两族上千年的友好关系。 摘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2)指出在唐蕃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位历史人物。(2 分)西藏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域是在什么时候?(1 分)材料三: 渥巴锡雕像 )在新疆和静县的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锡手持戟枪,勒缰战马,炯炯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脚下的一片热土,似乎在向来此瞻仰的人们诉说着当年东归的壮烈情景:“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

15、阳升起的地方去!摘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3)简述说明渥巴锡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2 分)(4)从中国历史上韵发展进程看,上述图片及图示说明所揭示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2 分)3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逐渐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 分)材料一(1)从地域角度概括这时期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形势。材料二: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 70 年)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材料四: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摘自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2)材料二与材料三、材料四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1 分)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34、中国地域辽厕,南北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