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09948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贵在参与重在过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在参与,重在过程:关于语文主题活动的对话 机遇与挑战: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褚树荣(以下简称“褚”):了使语文主题活动有一个参照的背景,我们还是从新课程标准谈起。新课程标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开放”和“对话”意味着课程决策权的下放,校本课程可能成最有区域特色、最具亲和力的课程;意味着课程内容具有生成性,它可以在实践中形成、调整和完善;意味着教师、学生甚至社区成员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设计不再是教育决策部门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舒容声(以下简称“舒”):面对这样一种课程标准,我们的陌生感和困惑是难免的。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即上头怎么要求

2、,下头就怎么做。现在一下把我们从课程执行者的地位上解放出来,成课程的开发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知识与技术,我们对纷至沓来的概念感到陌生,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对有些问题感到困惑,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怎样有机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学校里去?“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褚:有困惑就有探索,我们确实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小的方面讲,我们可以找寻一些样本和案例,以期打开思路,获得参考。从大的方面讲,课程标准中的不确定成分,我们与专家具有同样的“话语权”;一种新的课程等着我们去开发,所谓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面临着重新“洗牌”;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一分子

3、,教师的角色就要重新定位。在这样的课程标准前,我们的惶恐是自然而然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末有的,但我们只能先“摸着石头过河”。舒: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从课程理念到学校课程,从课程论专家到一线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之间,必须有一种中介,如果没有它,再好的课程标准也只能是“我的空中楼阁”。这种“中介”是什么呢?我认它可以是一种模式,也可以是一种策略。褚:我认说“策略”更妥当一些,譬如专家顾问和教师实验相结合,以点带面地铺开;譬如个案提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对有准备的教师来说,个案可以打开思路,对无准备的教师来说,个案可以提供参考;譬如学科开发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就“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我们没有专门

4、师资,从学科入手推出相关实践活动是必由之路。在活动中凸现主体:语文主题活动的课程特征褚:所谓“活动”,这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以及社会性的形体活动;所谓“主题”,是指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教育目标,指向一个中心内容;所谓“语文”,就是“全语文”或者说“大语文”。同语文学科相比,它虽然也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和目标,但更侧重于“语文生活化”或“生活语文化”。舒:这样,它跟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是有些相同的。二者都是语文学习,都靠活动来完成,都有课堂外的活动,都是学生自主的,都是尊重学生个性的,都是照顾到特长的。而且从彼此的转化关系来看,课外活动可以发展成语文主题活动,语文主题

5、活动随着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变化、活动目标达成的差异性,可以逐步变成课外的活动。褚:当然也有不同。譬如从活动的性质来说,语文主题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而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是学生课外自由选择的活动。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每一次语文主题活动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如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有较明确的规定,而语文课外活动虽说也有目标,但往往只停留在笼统、模糊的层面上。从组织实施上看,语文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发起的,有计划、内容、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虽然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有组织的,但一般是临时性的。正因这样,语文主题活动总是被那些有心人作一种课题研究来重视,而语文课外活动则随着课程的松紧,随时可能被取消。舒:语文主

6、题活动是可以分几种类型的。如从空间分,有课内的,课外的;从时间分,短可一节课,长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从涉及的学科来分,有一科主的,有各科相互整合的;从主题指向来分,有人与人际、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信息、人与传统等不同活动。褚:我的学生曾搞过一次名“笑眯眯望台”的课内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分成“黑匣子探秘”(巡视课外书阅读情况)、“金钥匙行动”(交流阅读方法和体会)、“紫贝壳传奇”(心路历程记录)、“茶博士聊天”(一周校内外新闻联播),涉及到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它是追求学科内综合的、学生主宰课堂的、全体学生参与的一次“短、平、快”的语文活动。不过,我们更加提倡课外、校外的语文主题活

7、动,它对于即时信息的吸收、直接经验的感受、社会人生的体察是课内活动所无法替代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次语文主题活动可能就是上海建平中学的“万里长江壮游”了,投入三十余万元,承租大游轮,从长江口到重庆,历时半个月,“览山川之秀”,“阅人文之本”,“悟人情之美”。白天游览景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进行社会考察;晚上召开各种知识讲座和专题研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还有上海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活动,均可看作语文主题活动,由此可见,语文主题活动的空间有多大。舒:如果把你刚才列举的几个例子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语文主题活动具有这样的课程特征:语文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师生的“活动”,

8、由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组成。语文主题活动是一种载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载体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同时也验证、应用语文学科课程所学的知识,然后内化语文素质。语文主题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力依据。(4)这类课程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和社会、自然、人际等的语言交往来实现的。褚:对,如果模仿学院派的做法,我们还可以来一个语文主题活动“自定义”: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前题,以活动核心,以语言交往中介,指导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应用学科知识,培养语文技能,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健全个性品格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主题活动的必要性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不可重复的实验

9、,而且实验的结果不能马上呈现,所以我认课程的出现,最初可能源于一种假设:学生需要教育,课程是最佳方式。在课程设计时,推理是必要的,譬如我们把课程分成三种形态: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就可以建成一个三棱锥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可以推出结论:三个“棱面”(三种课程)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它组成一个立体结构,把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囊括其中。三个“棱面”(三种课程)在教育价值上是同等的,缩减其中任何一个“棱面”的面积都可能导致这一模型的消亡。三个“棱面”越是均衡地发展,“三棱锥”的体积就越大,学生受的教育程度就愈深广、愈全面。鉴于目前“学科课程扎扎实实、活动课程点缀点缀、隐性课程有名无实”的情况,必须要

10、补上活动课程这一课,语文主题活动就是顺着这一思路产生的。舒:从理论上推演应该如此,但我们要看到课程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操作性的问题。学科课程走过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路程,它人类文明的延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种经过岁月的淘洗,经过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课程当然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而且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因其操作层面的规范并不成熟,难以与学科课程平起平坐也是自然的。褚: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三种课程在学校课程表上平分秋色,这做不到,也没必要。问题是目前我们对后两种课程价值的认识远远不够,对它们的开发远远不够,这使得学生所受的教育有所欠缺。我们是在填补“空白”的意义上说语文主题活

11、动的。舒:让我们换一个角度讲吧。根据我的理解,汉语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行。我们从词源上考察,“学”正是手把手地授与受,“习”小鸟出巢练飞,“学习”是“知行统一”的最凝练的表达。所以古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且能运用,而且运用有效,这种成功感才是令人愉悦的。譬如古人“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强调“平生多阅历”,才能“胸中有丘壑”。无数事实可以说明,汉语文学习是不能离开实践运用的,但目前的做法是切断“学”与“习”,“知”与“行”的循环。褚:是的,语文学习有两大源头,一是千百年来积累的人类文化精华,以文本状态出现;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包括自身的体验,以非文本形式出现。这两大源头

12、通过学习者的主体活动做到内外交融,成个性化的内隐的东西;还是通过学习者的主体活动,或者表现文本产品,如各类文章;或者表现非文本产品,如口语交际、副语言形态等。在这里,主体活动是关键的,它既指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活动,更指开放性的社会化的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这种活动,才能保持输出和输入的循环,保持“知”“行”“情”“意”的循环。舒:我们在这里“自言自语”,大有语文学科课程“救世主”的嫌疑。其实,往实处想,语文主题活动也不是“包医百病”的,只要有学校,学科课程总是课程主体,只要有课程,课堂总是教学的中心,这是学校教育与人类其他教育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只是语文学科课程走到今天,在辉煌的同时,也显

13、示了它的阴影,在人们对它的期望与实际效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所以它需要改良。褚:我想“改良”主要是从学科课程内部进行的,语文主题活动则主要是从外部对语文学科课程进行“补充”。语文课程作延续人类文化的载体,既要有过去的信息和间接的经验,又要有即时的信息和直接的经验。语文学科课程主要是承载过去的信息和间接的经验的,语文主题活动主要是获取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的。当然定位“补充”,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取法乎上:语文主题活动的常见模式舒:“模式”是一个容易招致非议的字眼,对于初尝者来说,模式可能使他更快地走上正道,但对于成熟的教师,模式也可能意味着故步自封。如果不带先入之见,模式应该是理论走向行的中

14、间环节,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具体事实的规律性的概括。这样看来,语文主题活动应该有它的一般模式,或者说“普适模式”。譬如,我们常见的语文主题活动大致可以有这样几个环节:创意,即确立主题;调查,即分析该主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初步方案,与师生共同探讨活动的大致思路;聘请专家,确定导师或顾问;形成可行性计划,如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组织、结果等;组织,即全体参与,分工落实;活动,如调查、采集、交流等;积累,对活动材料做粗加工;汇总,形成表格、文集、模型、课件等成果;评价,即展示、交流、评价和总结。褚: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活动模式又可概括出多种,如目标模式、主题模式、过程模式、研究模式、形式模式

15、等等。以主题模式例,按主题实现的方法来分类,一般可有3种:深化、辅射、分解。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分成若干阶段,将主题层层推进,逐步深化,这种方法可称之“深化”。“辐射”是指围绕主题,发散思维,设计实现主题的不同渠道,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分解”,即确立主题(母题),将之分解成若干子主题,子主题还可以进一层分解,使整个活动内容系列化、渠道立体化、方法多样化。“母题”可由教师和学生商量确定,子主题的完成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小组;确定、分解过程以教师主,完成、整合过程以学生主。舒:不过,针对一次具体的活动,在模式上不能作非此即彼的指认和套用。即使用同一模式,它可能要涉及到好几种操作方法,如讲座法、文献法、讨论法、模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所以谈活动模式,也有“取法乎上”的意思,因它是实际活动的提炼和完善,而实际活动总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具有“原生”状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才是活动的灵魂。实事求是:语文主题活动的难度分析褚:语文主题活动的开发,需要一种浪漫主义的热情,一种理想化的思维,但对它的实施却要有现实主义的冷静和清醒。对难度估计充分,在实施时,就可以委曲求全、避实就虚,求得生存和发展。舒:教育总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一种新生的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但目前语文主题活动的课程环境并不理想。我想用4句话来概括语文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