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46285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学期五校联考试题(A班) (新人教版 第35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分,题每题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伺候 c狡黠 xi蓓蕾 bi li莘莘学子shn shn针灸 ji劲敌 jng可汗 k hn恬不知耻 tin炽热 ch赝品 yn纤维 in恪尽职守 k档案 dng酗酒 x恫吓 dng书声琅琅 lnglng.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脉搏抱怨以德报怨甘之若贻寒喧委屈委曲求全鸠占雀巢陷阱修养休养生息趋之若骛缅怀留恋留连忘返食不果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大家佩服得很。袁隆平提出

2、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南辕北辙。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仗。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我校围绕“关心地球,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人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26日晚香港艺人莫文蔚在首都剧场举办演唱会,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冻雨,但基本爆满的上座率还是给足了莫文蔚面子。.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3分)我花了一整天的工夫,在洱海徜徉,只为了从多个角度观察洱海,从多个层面领略洱海。 。它给人许多美好的感受,给人许多浪漫的联想。近看,洱海是清澈的,透明的,游鱼水草,历历可数。灰的灵动跳跃,绿的深沉醉人。远眺,洱海是蔚蓝的,开阔敞亮,令人心胸豁达。这两种色彩是独立的,互不交融,互不渗透。从苍山看洱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洱海是大片的灰白,大片的翠绿。A B C D. (分)古诗文名句默写读下面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各自对应的名句。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 , 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 , 李清照憔悴如一株黄花。 , 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 ”告诉我们不

4、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坚守高尚的节操。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2分)用“我们”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增删个别字词),不能改变原意。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不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我们 (3分)写出下面一则伊索寓言的寓意。在动物们的集会上,狮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赢得大家的称赞,个个为之喝彩。骆驼却十分嫉妒狮子,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他站了起来,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结果,他那怪模怪样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动物们大为扫兴,他们用棍棒打他,

5、把他赶跑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一)枯树与鲜花(16分)雷抒雁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他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柔藤哟,你不厌弃那

6、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9(4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2分) (不超过10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2分) (不超过12个字)10(4分)第三自然段中枯树和牵牛花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描写这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1)共同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2)作用是 (不超过12个字)11(4分)作者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作者为什么微笑

7、?作者从这棵树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微笑”的原因是: (2)作者感悟到 12(4分)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枯树的傲对寒秋象征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以牵牛花的迎风绽放象征永不自弃的生存精神。B枯树与鲜花,既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花与树“浑然一体”的生命现象,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美好企盼。C文章用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描写枯树和鲜花的形象,既有空间的扩延:由远而近,逐步推出画面;又有时间的展开:生命复活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写。D老瘦僵直的枯枝,柔嫩纤弱的鲜花,奇妙地结合成一支青春奏鸣曲,同生

8、命复活前枯树的衰颓、牵牛花的委顿形成了强烈反差,展示了意味深长的生命现象,给人有益的启迪。E文章开头落笔奇险,接着平平叙来为高潮蓄势;至“枯树哟”、“柔藤哟”改变人称。直接对话,当面礼赞,呈奇峰突起之势;最后感叹人生,抒发情怀,文势趋于平淡。全文一波三折,有优美和谐的韵律和节奏。(二)侯银匠(15分)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

9、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这是

10、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陆家一天三

11、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

12、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3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2分) 14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15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3分) 16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三古诗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7.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18.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