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6371379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版湘教版地理课件第八单元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第27讲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以全球频繁发生的环境问题为素材,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3.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培养关注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频度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

2、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人类活动自然原因2.类型环境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点拨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原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类长期和和开垦草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水污

3、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砍伐森林生态系统土地荒漠化有害物质土壤污染【深度思考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对人地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极为采集与狩猎极为有限,适应环境

4、肤浅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有发展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加大,要求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和低下被动较大改造因地制宜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核心思想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的的性质20世纪初可能论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的选择能力“二战”以后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相协调地理环境和谐环境点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四、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背景、资源危机和和等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的的能力和环境的的都是有限的。 若沿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最终将因因、而而陷入绝境。 (2)行动纲领。 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自净能力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21世纪议程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其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和和公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和和,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自身要求的能力社会公正

6、资源生态环境 (4)社会经济经济发展平等发展环境【深度思考2】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提示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五、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 (1)目的减轻人口对对的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目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影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

7、的永续利用和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生产规模清洁生产点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类型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资源防治、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水污染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眼前利

8、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参与维护,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 点拨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只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被接受并得以实施,观念才可能转变为现实。 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深度思考3】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示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严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

9、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2.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森

10、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3.自然资源衰竭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

11、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盐碱化、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土地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 (1) (2)题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解析第第

12、(1)题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 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第第 (2)题题,M流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N流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答案 (1)B (2)D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

13、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考法一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1.xx课标全国,36 (2)、 (3)、 (4),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至xx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个

14、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意下图示意1994年和xx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分)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6分)解析第第 (1)题题,考查工业生产的污染问题。 从资料可知,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 进而推出其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 第第 (2)题,考查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 从图中可看出90年代焦化企业规模小,单厂运量小,以汽车运输为主,尾气污染量大,且运输线路多,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现象严重。 第 (3)题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