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37119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3、记念刘和珍君 教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台创新学校高中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高二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主备人:施雪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刘和珍的生平事迹。2、过程和方法: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笔下人物形象的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教学重难点:1、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揣摩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笔下其他人物形象的意义。2、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自主学习:知识链接:刘和珍 出生于贫民,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

2、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后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主席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3月18日刘

3、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合作探究:1、 分析刘和珍形象 问: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 明确:文章

4、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鲁迅称赞刘和珍是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虽遭阴谋密计,压抑数千年的勇毅的中国女子,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大写的人。 2、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从

5、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明确:(1)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刘和珍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2)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3)刘当时中弹,是 “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

6、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3、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明确:“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

7、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写了一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如当

8、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检测清盘:1.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微漠 踌躇 噩耗 惊心动魄 B.虐杀 尸骸 黯然 桀骜不驯C.洗涤 勇毅 徒手 阴谋秘计 D.惩创 呻吟 菲红 陨身不恤答案:D解析:D.菲绯 陨

9、殒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于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B.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C.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对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D.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把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答案:B解析:A项“对于”改为“对”。C项“对”改为“在”。D项“把”改为“以”。3.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上填入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于死者毫不相干,_在生者,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

10、而已。A.尽管 却 也 倘使 B.虽然 但 也 即使C.虽然 但 却 倘使 D.尽管 却 却 即使答案:C解析:注意分句间的语意关系。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B.听到北约军队悍然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C.她们殒身不恤的事实,则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D.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答案:D解析:A.“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B.“出离愤怒”指超过愤怒,愤怒到了极点。C.“殒身不恤”

11、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D.“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根据语境,D项不对。5.下面几个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开除校中六个职员。 B.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D.她见到你态度很温和。答案:C解析:A.“六个”与后面歧义;B.“于”有“在”“给”之意。D.谁温和指代不明。6.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 a :“大明湖畔, b,故居在垂杨深处;c,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读后顿然唤起人们对这位婉约词家的怀念。A.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b.趵突泉边 c.漱玉集中B

12、.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b.漱玉集中 c.趵突泉边C.a.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b.漱玉集中 c.趵突泉边D.a.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b.趵突泉边 c.漱玉集中答案:D解析:引文为直接引用,陈述对象为纪念堂,故先排除A、B两项。再由对偶知识排除C项。二、本课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

13、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7.选出对第一段判断错误的一项( )A.“街市依旧太平”,是指街市之上依旧像过去那样平和、安定。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答案:A解析:A.应理解为政治形势、社会状况没有改变。8.选出对第一段语句关系判

14、断错误的一项( )A.“不过”是对前面的转折。B.“至于”表示对前面的递进。C.“因为”是对“很寥寥”的解说。D.“更”表示对前句的递进。答案:B解析:B.应表并列,引出新的话题。9.选出对第二段判断错误的一项( )A.“当然”在这里是“一定会”的意思,表明作者相信烈士的死难一定会影响生者。B.“浸渍”,形象地写出影响之深。C.“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应泛指一切革命者,即“真的猛士”。D.“倘能如此”中的“此”应指代“托体同山阿”。答案:C解析:C.应指“三一八”惨案中流血牺牲的革命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

15、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0.这一段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 对偶 反问 B.反复 排比 反问C.反复 对偶 设问 D.排比 拟人 夸张答案:A解析:没有使用“排比、拟人、设问”的修辞方法。11.“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 )A.类似“三一八”的惨案时有发生。B.一方面是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是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C.由于反动派过于强大,人民的反抗常常遭到血腥镇压。D.由于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愚弄了民众。答案:B解析:B.概括全面。12.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爆发”,或“灭亡”。B.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鼓舞。C.重点强调沉默的结果必须是爆发。D.表现了鲁迅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