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636603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省域和青藏

2、高原的集聚能力,引导西宁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规划市域范围为: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1425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分析了西宁市的区位特征、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等城市综合发展条件和西宁市在国家、区域、省

3、域、东部城市群等环境下的发展态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城市建设用地蔓延扩张、空间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对西宁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判断、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和要求,规划通过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确定了西宁市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是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

4、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全力推动西宁经济转型,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社会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到2015年,中心城区

5、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到2030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

6、气体的排放规模。到2015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为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增加章节,在全面分析东部城市群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

7、、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西宁与海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统筹和城镇分工协作,区域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总体发展策略指引下,实现“提升一核、构筑一圈、联动一带”的区域空间统筹发展,实现“圈层式产业

8、聚集区和城市群城镇职能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统筹发展,围绕着铁路、快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规划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统筹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能源、燃气等因素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通过构筑空港共建经济区、平安战略性物流节点等措施实现区域战略性空间节点统筹发展。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角度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提出了分阶段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探索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 在对市域城乡发展特征和问题以及建设限制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核心集聚,提升城乡统筹核心驱动力、县城和重点镇双轮驱动,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

9、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

10、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按照市域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分级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以西宁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主体、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四级

11、配置的开放型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综合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提升改造和对外高速公路线网,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优化西久公路、宁张公路、国道109等对外公路的布局,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市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满足西宁市域发展需求外,引导市域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向东部城市群延伸,实现东部

12、区域设施共享。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区域的竞争力。考虑为平安县城和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提供部分生产和生活用水;加强区域750千伏电网网络建设,优化330千伏电网接线;开展涩宁兰管线、复线输气系统等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同时对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目标和措施。 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环线旅游,建设青海省服务中心。并加强市域生态保护工作,强化对水源涵养区、山体景观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绿地功能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管理,形成良好区域生态环境。市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产业分工形成“核心提升、分工配套、基础产业”圈层式布局引导,发展近郊都市农业、远郊精品农业、山区高

13、效特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空间高效集约化发展;提升和强化现代服务业,完善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市域新农村建设: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引导新农村新牧区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容村貌整治。 市域分区发展指引:将规划区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区、城乡协调发展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通过划定不同的发展区域,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第四部分为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规划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的总体要求

14、,站在区域层面谋划城市发展,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城市职能定位研究,在全面分析、客观认识西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上版规划的城市性质、职能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性质为: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的区域服务中心。二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青藏高原物流中心。三是全国重要的夏季会议中心和高原旅游服务基地。四是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基地。五是集约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目前中心城市范围现状人口为129.86万,通过多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根据西宁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水

15、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校核,预测了未来西宁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在分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各类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对比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历年变动情况和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要求,确定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合理标准。在人口规模预测基础上,确定未来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在综合分析西宁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

16、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由于传统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结构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城市用地、气象、交通、环境等发展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城市未来的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同时根据各方向的综合条件以及外部区域要素,提出了各个川道主要发展职能,并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空间发展策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规划在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规划布局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