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26355953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

2、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

3、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4、。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我们每

5、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6、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3)反复读课文。三、理解文意。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

7、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四、体会语言精妙。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闻孔雀是夫

8、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智慧语言的艺术杨家小儿孔君平杨梅孔雀【教学反思】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手指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10、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

11、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

12、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

13、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教学准备】课件【课

14、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读准。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出“搔”“庸”“憎”3个难写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

15、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文,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优点缺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同学们,说起团结,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2.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3.提问: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深化理解。1.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2.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表格,结合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