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35497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指导语文人教古代诗歌散文试题:6.3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Word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语基落实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舍。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召:召唤。B.而浮生若梦浮生:人生。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述说。C.为欢几何几何:多少。飞羽觞而醉月飞:飞快地传递。D.高谈转清高谈:不切实际的谈论。何伸雅怀伸:表达,抒发。解析D项,高谈:兴致勃勃的谈论。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会桃花之芳园摄乎大国之间C.幽赏未已学不可以已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何不试之以足解析A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而”。B项,之:助词,的。C项,已:动词,停止

2、。D项,何:表示疑问,为何,如何,怎么。答案A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大块假我以文章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D.序天伦之乐事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C两项为判断句,D项为陈述句。答案B4关于文中典故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若梦”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李白化用庄子语句,表达了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的思想。B.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作者借桃花之盛开,表现了人生之短暂、美好,流露出了隐逸超世的愿望。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

3、乐。谢惠连是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为谢灵运所赏爱。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为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李白借此夸奖自己的堂弟才能杰出,个个都像谢惠连;而自己作诗却赶不上谢灵运。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晋代石崇,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园中宴客赋诗:“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这个典故传达了李白及时行乐的思想。解析B项,这里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关,也没有流露出“隐逸超世的愿望”。答案B二、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

4、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秉烛夜游秉:坚持。B.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自然。C.群季俊秀季:弟弟。D.开琼筵以坐花琼筵:美好的筵席。解析A项,秉:持,拿着。答案A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原因,此处指道理)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连词,表承接,来)C.开琼筵以坐花(连词,表承接,而)D.大块

5、假我以文章(介词,把)解析B项,根据语境,“以”应该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答案B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语借用庄子刻意中的典故表明人生欢乐无限,今晚要尽情欢乐。B.从“浮生若梦”到“秉烛夜游”,表达的是及时行乐,在宴会上尽情欢乐的思想感情。C.全文虽然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又畅叙天伦之乐,但读起来感到低沉,充满消极的思想。D.“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之所以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是因为它一方面体现了春景的特色,另一方面将审美的主体拟人化,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解析A项,“人生欢乐无限”错。B项,“在宴会上尽情欢乐”错

6、。C项,“低沉,充满消极的思想”错。答案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参考答案(1)况且和暖的春天用绮丽的景色来召唤我们,大自然又给予我们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2)摆出丰盛美好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飞快地传递,醉倒在月光之下。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

7、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

8、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解析造:前往,到。答案A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B.则为所C.以乎之D.且于所解析“为屋”的目的是居住,中间填目的连词“

9、以”“而”皆可。“免于”“免乎”皆可,但“免”后填“因”或“为”语意不通。联系前文,“二者”指“木处而颠,土处而病”这两种情况,其后只能填代词“之”。据此选出答案。答案C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

10、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解析解答该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综合判断;要注意文段中“也”字以及判断句标志“者也”句式的提示作用。答案D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11、解析根据原文,能够消除灾祸的是白雪,而不是白雪之下“孕育的生机”。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解析(1)关键词:既、适、名。(2)关键词:缙绅、歌咏、征。注意“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定语后置。(3) 关键词:木、处、颠、土、病。参考答案(1)(茅屋)已经落成,又恰逢下起了大雪,于是就用“雪屋”来给它命名。(2)与徐孟祥结交的官宦、乡绅,都写诗来歌咏赞颂雪屋,并招请我为它作记。(3)人栖息在树上就容易跌落,住在洞穴里就容易生病。三、表达交流14下面是打乱了的两副

12、对联,一写李白,一写屈原,根据对他们的了解及所学的对偶知识,将这两副对联组合好,把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九歌心建安骨何处招魂千古诗才当年呵壁一身傲骨香草还生蓬莱文章三户地谪仙人湘流应识青莲居士(1)李白上联:,下联:。(2)屈原上联:,下联:。参考答案(1)上联:下联:(2)上联:下联:15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一个句子(不能再用“眉睫”)。示例:期末考试已迫在“眉睫”。句中的“眉睫”,取眉毛与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动态词义的理解与运用,兼考比喻修辞手法。注意从恰当的角度解释所选词语。答案示例为迎接期末考试,我复习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句中的“眉目”,取眉目于人体头部最上面之义,喻指事情开始有头绪了。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句中的“股肱”,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