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354267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设计历史人民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从经书中寻章摘句 B远离社会现实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答案C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可排除A、B两项。新思想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主张变革“祖宗之法”。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启迪着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

2、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C解析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始于鸦片战争;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于鸦片战争期间,这些都不符合甲午战争的特点。本题应选C,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3110多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答案B解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的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3、”。4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答案C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5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而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奋发图强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是“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政治目的”。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译著天演论,宣扬进化论思想,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自强

4、保种”,故D项正确。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天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7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

5、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C改革军机处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主张“皇上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8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中没有得以实施的是()A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农工商业C兼并政府机构 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A解析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

6、弱性及减少变法阻力的考虑,维新派提出的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在百日维新中没有实施。9中华文明史一书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国人的心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联系题干中“社会文化运动”“成功之处”的说法,可知答案选C。1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

7、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答案C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

8、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材料三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9、(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早期维新派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结合材料二中“行三权鼎立之制”作比较。第二小问则从经济、文化上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三信息“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进行分析。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

10、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伦的诗歌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2)依据

11、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答案(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13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

12、列材料:材料一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材料二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

13、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4、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2)原因: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3)积极影响: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4)关键因素:客观分析基本国情;循序渐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第(1)问,据材料一中“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及明治维新措施的作用概括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而变之于指顾之间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所以迫不及待”概括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中“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概括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从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中概括回答。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