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赞颂母亲著名诗文歌曲18篇母亲十月怀胎,痛彻心扉;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她们是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个人,是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和文章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今年的母亲节了,在这里介绍我国历代18篇(首)歌颂母亲的著名诗文供大家欣赏,并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节日愉快,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第一,先秦的《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翻译下来就是:“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这首诗赞美了母亲的辛勤、劳苦,母亲的明理、美德;而对自己不成器难回报、兄弟纵然有七个也不能宽慰慈母之心表示惭愧不安它采用了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文辞虽然朴实、思想虽然简易,可是生动形象,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第二,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易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是众所公认的中国歌颂母亲第一号作品,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4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唐朝诗僧舆恭的《思母》:“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
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舆恭的《思母》之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第四,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母别子》:“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白居易的这首《母别子》,写出了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争灾难年代,母亲与子女被活活拆散,生离死别的悲苦情景丈夫是个大将军,从前线掳掠回来新的美女,于是喜新厌旧,对原来的结发妻子,糟糠、黄脸婆,孩子的亲生母亲,就不要了,狠狠其将赶走可是子女还得要留在身边,于是母子不得不忍痛分手骨肉分离,这为娘的能不伤心吗?肝肠寸断、娘喊子哭,这场面能不感人肺腑?做母亲的满腔热爱,这种来自本能的情感,又是多么的强烈! 第五,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送母回乡》:“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的诗歌一般写得晦涩、华丽,而这首五言律诗小作品,却写得明白、质朴,但是深情、真挚母亲病重了,要去名医那看病,现在车子马上就来接她了,要与她分别了自己虽然舍不得她走,却有什么办法呢?留是留不住的而自己又公务在身,不能陪她一起去。
连母爱都报答不了,这人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确实如此! 第六,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诗人与母亲分别了,母亲单独留在家乡,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地深深牵挂邗沟是古地名,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五言绝句,虽短短20个字,语言平白如话,意思也很浅近,但母亲思念孩子的感情是多么真切而美好,令人心动简洁而丰满,隽永绵绵 第七,元朝诗人王冕的《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这是在内容、风格甚至文辞上最接近孟郊《游子吟》的一部作品萱者,母亲也以美好的萱草比喻自己母亲母亲天天倚靠在门边,期盼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归来母子连心,望眼欲穿,骨肉相系,情景交融与此作媲美的,还有清朝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第八,清朝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仲则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情,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冲出家门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这首诗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在儿子眼里老母已是风烛残年、气息奄奄;可是为了生活还要别她而去无法让年迈老母安享温暖幸福不说,连给老母端汤奉水都做不到,这怎能不使诗人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这动人心魄力的诗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个赤子发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第九,毛泽东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此诗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作者哀悼他的母亲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3天内 ,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有人赞扬这是自古至今排名第一的祭祀母亲之作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大方 第十,蒋介石的《哭母文》:“悲莫悲於死别,痛莫痛於家难,哀莫哀於亲丧,苦莫苦於孤子。
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竟使儿辈悲痛哀苦,至於此极哉!回溯吾母来归,已三十有六载,当吾父健在之十年间,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劳,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内助,其苦心孤诣,已可感於无穷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於此二十六寒暑间,内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侮,爱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有以致然也呜呼!吾母艰苦卓绝之志,既如此其甚,而不孝冥顽不灵,则又如彼回忆当时忧危之情,愧惶几若无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赎人子若斯,尚有何颜立於天地之间乎!呜呼!自今以往,外应族人,内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复生,再为我独承劳怨也且复谁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抚慰我激愤,曲谅我苦衷,为我代苦代忧,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呜呼!凡昔之足以裨益於儿,不惜茹苦饮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祷,吁求安全,如吾母之慈圣者,今竟欲一再见其声音笑貌,而不可复得矣呜呼!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吾不能於伤悲之际,毕忆无遗吾不惟痛吾母以爱护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而又独为不肖一人以牺牲其身虽上升兜率,无所遗恨;惟生者之罪恶之苦痛,自此益难为怀矣吾更痛心於指胸难过之语,吾尤痛於易箦之顷,强为药好酒好以慰儿之言。
自此儿虽连声直呼,不复更闻吾母之咳唾犹忆当时吾母呼吸迫促,儿乃趋抚母背,以冀挽危亡於顷刻,然竟因是不获睹最后慈容之悲戚!呜呼恫矣!从此抱恨终身,不知生存於人世,复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图报亲,藉慰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於万一,以聊舒终天之痛恨乎呜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灵,鉴斯哀忱——中华民国十年六月十五日於溪口在这里引用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在其母亲去世之后,所做的《哭母文》和《祭母文》,希望了解他们——在我们眼中的伟人,怎样对待母亲的去世,对母亲怀有怎样的一种感情?这点也许和任何人没有区别,每个人都有着母亲的关怀,都会有失去母亲的痛苦当然由于蒋介石和毛泽东思想、看法的不同,对其母亲的评价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无论是蒋还是毛,我们都知道在其年少的时候,蒋因为早年丧父,自然母亲对其爱护有加;毛由于父亲对其严厉,更多的支持来自于其母亲,比如远到长沙去读书,则是其母亲对其的私下支持他们对自己的母亲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蒋介石在《哭母文》中记述了自己18岁那年执意留东洋,所有人都阻止的情况下,“先妣则深为嘉许,筹集资用,力促就道,然先妣自是益勤俭逾平时,盖将以其所余资中正学费也”从祭文中能够看出蒋介石对母亲的感情中,合有对其识大体、顾大局的敬重。
但是他把自己的妈妈描绘成一个愿意让儿子为国牺牲的伟大女性,未免把一个村妇夸张得太厉害,难以符合实际情况 第十一,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及朱德母亲的追悼会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