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63526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186 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各 93 例,若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广泛,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l 憩室炎等疾病相鉴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经皮穴位给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经皮穴位给药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给药组总有效比例为93.6%(59/63),平均止痛时间为( 2.60.4)d,常规治疗组为79.4

2、%(50/63)和(3.40.5)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明显缩短病程,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 7 岁以下的小儿。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然后才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2腹肌紧张可

3、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 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1.1 对象 2009 年 1 月2010 年 10 月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 186 例。其中男童 80 例,女童 106 例。年龄 17 岁。186 例患儿按就诊时间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每组 9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喂养情况、病情轻重程度及治疗前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诊断依据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 B 超检查可明确诊

4、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鉴别诊断: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尚需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又 Brennermann 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因病变主要侵犯末端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因此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侧及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非常丰富,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斜向右下腹,达右侧骶髂关节处,由3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丰富及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淋巴结为淋巴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过滤淋

5、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活动。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因小儿腹壁薄皮下脂肪组织少,肠系膜距体表浅,应用高频探头探查可直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痛苦,儿童易于接受。 1.2.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 0.1g/(kg/d)加 0.9%生理盐水,每日2 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 1 次静脉滴注。对发热腹痛较重

6、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 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 3 日。2 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 1 周。而治疗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穴位给药(治疗仪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中药成分包括党参、白术、当归、白勺、丁香、乌梅、防风等。将中药贴片两面不干胶撕去,一面固定于治疗仪的两个电极上,另一面贴于患儿天枢穴,调整所需参数温度 37,强度47 级,时间 30min),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板,药贴继续留在穴位上 46h 后取下,每日 12 次,3d 为 1 个疗程。 41.2.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 72 小时内疼痛消失。有效。治疗 72h 内疼痛减轻。无

7、效。治疗 72h 内无好转甚至恶化。穴位治疗组 63 例中显效 38 例有效 11 例无效 4 例,常规治疗组显效 23 例有效 27 例无效 10 例。 1.2.4 临床疗效 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无效比例低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 1 例在穴位给药部位出现轻度过敏,表现为局部红色皮疹,未予任何治疗,药贴取下 24h 左右皮疹自行消退。 2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一些学者提出可否独立的争议,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在未剖腹探查手术前诊断有些困难,没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做

8、出判断更困难一些。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共存。有资料统计在淋巴结炎中同时存在阑尾炎性病变的约占 37.5%。在阑尾炎中肠系膜病变约为 8 10%。有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上感症状。笔者根据经验和资料,提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几项参考:虽有右下腹痛,但发热先于腹痛。阑尾炎的发病规律,先有阑尾腔的梗阻导致腹痛,然后阑尾腔内的细菌感染逐渐引起全身发热,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先有淋巴结急性炎症导致发热,炎性淋巴结肿大渗出才引起右下腹部疼痛,故仔细询问病史对鉴别5阑尾炎有很大帮助。肠系膜淋巴结炎虽有下腹压痛,但无固定麦氏点压痛,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让病人先平卧时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再嘱咐病人左侧

9、卧位右下腹部压痛移位于脐部,因回盲部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相反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本病采用非手术治疗,虽然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同时存在阑尾炎的可能性,而在有的资料中提示大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时阑尾正常。有的是在切除阑尾时送检发现炎性反应,这或许与相关的感染有关。但为了避免延误阑尾炎的治疗以及防止遗漏需手术治疗的美克尔氏憩室炎等,笔者认为对临床上酷似阑尾炎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不能排除其它需手术治疗疾病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均应积极剖腹探查。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离子渗

10、析电化学、生物学、药剂学方法经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扩张局部毛细血管,能使药物通过完整的皮肤屏障,定向、定量、定速、定范围地进入病理组织及器官,进而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收敛止泻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而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具有升清降浊、调理脾胃、理气止泻之功,主治泄泻、腹痛、腹胀等。本资料是利用经皮给药治疗仪将中药贴片作用于天枢穴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率 60.3%(38/63) ,总有效率 93.6%(59/63) ,平均止痛时间为(2.60.4)d ,常规治疗组为 36.5%(23/63) 、79.4%(50/63)和(3.40.5)d ,经皮穴位6给药组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皮穴位给药佐治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无创伤易被患儿接受,不良反应少(治疗组仅 1 例患儿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迅速消失),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肯定的社会及经济效应,是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一个有效辅助措施,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