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6316624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态分析理论基础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1 26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机械阻抗 与导纳的概念上发展起来 吸取了振动理论 信号分析 数据处理 数理统计 自动控制理 论的有关营养 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 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 参数 为结构系统的振动分析 振动故障诊断 和预报 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 26 解析模态分析可用有限元计算实现 而试验模态分析则是对结构 进行可测可控的动力学激励 由激振力和响应的信号求得系统的频响 函数矩阵 再在频域或转到时域采用多种识别方法求出模态参数 得 到结构固有的动态特性 这些特性包括固有频率 振型和阻尼比等 模态分析定义为 将线性时不变系统振

2、动微分方程组 中的物理坐标变换为模态坐标 使方程组解耦 成为一组 以模态坐标及模态参数描述的独立方程 坐标变换的变换 矩阵为振型矩阵 其每列即为各阶振型 3 26 有限元分析软件 如ANSYS NASTRAN SAP MAC等 在结构设 计中被普遍采用 但在设计中 由于计算模型和实际 结构的误差 而且受到边界条件很难准确 确定的影响 特别是结构的形状和动态特性很复杂时 有 限元简化模型和计算的误差较大 通过对结构进行实验模态分析 可以正确确定其动态特性 并利用动态实验结果修改有限元模 型 从而保证了在结构响应 寿命预计 可靠性分析 振动与噪 声控制分析与预估以及优化设计时获得有效而正确的结果

3、4 26 a 获得结构的固有频率 可避免振现象的发生 当外界激励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 系统发生振 现象 此时系统最大限度地从外界吸收能量 导致结构过大有害振动 结构设计人员要设法使结构不工作在固有频率环境中 相反 振现象并非总是有害的 振动筛 粉末碾磨机 打夯机 和灭虫声发射装置等等就是振现象的利用 结构设计人员此时要设 法使这种器械工作在固有频率环境中 可以获得最大能量利用率 试验模态分析的典型应用试验模态分析的典型应用 5 26 b 为了应用模态叠加法求结构响应 确定动强度 和疲劳寿命 分析告诉我们任何线性结构在已知外激励作用下他的响应是可以 通过每个模态的响应迭加而成的 所以

4、模态分析另一主要的应用是建 立结构动态响应的预测模型 为结构的动强度设计及疲劳寿命的估计 服务 c 载荷 外激励 识别 由激励和模态参数预测响应的问题称为动力学正问题 反之由响 应和模态参数求激励称为反问题 原则上只要全部的各阶模态参数都 求得 由响应就可以求出外激励 称为载荷识别 6 26 d 振动与噪声控制 既然结构振动是各阶振型响应的迭加 只要设法控制相关频率附 近的优势模态 改设计和加阻尼材料等或使用智能材料 就可以达到 控制结构振动的目的 对汽车车厢内或室内辐射噪声的控制 道理也一样 车厢座舱或 室内辐射噪声与其结构的振动特性 模态 关系密切 由于辐射噪声 是由结构振动 辐射 出来的

5、 控制了结构的振动 也就是实现了辐射 噪声的控制 7 26 e 为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提供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 动力学设计 即对主要承受动载荷而动特性又至关重要的结构 以 动态特性指标作为设计准则 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它既可在常规静力 设计的结构上 运用优化技术 对结构的元件进行结构动力修改 也可 从满足结构动态性能指标出发 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来确定结构的形状 乃至结构的拓扑 布局设计 开孔 增删元件 动力学优化设计就是 在结构总体设计阶段就应对结构的模态参数提出要求 避免事后修补影 响全局 f 有限元模性修正与确认 当今工程结构计算采用最广泛的计算模型就是有限元模型 再好的 算法和软件都是建立在理

6、想的结构物理参数和边界条件假设上的 结构 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往往存在不小差距 此时在模态试验可信的前提 下 一般是以试验结果来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和确认 经过修正和确 认的有限元模型具有优化概念下的与试验结果最大的接近 可以进一步 用于后继的响应 载荷和强度计算 8 26 单自由度系统频响函数分析 粘性阻尼系统 阻尼力 与振动速度成正比 强迫振动方程及其解 解的形式 s为复数 及拉氏 变换 9 26 阻尼比 范围 0 1 内为欠阻尼 无阻尼固有频率 实部 衰减因子 反映系统阻尼 虚部 有阻尼系统的固有频率 自由振动 10 26 11 26 结构阻尼 滞后阻尼 系统 阻尼力 与位移成正比 相位

7、比位移超前90度 结构阻尼系数 运动方程及拉氏变换 g 为结构阻尼比或结构损耗因子 12 26 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 用实部和虚部表示 与粘性阻尼系统相比频响函数形式相同 和 相互置换即可得各自表达式 1 jg k 复刚度 13 26 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传递函数 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频率响应函数 三者之间的关系 动刚度 位移阻抗 动柔度 位移导纳 14 26 质量阻抗 阻尼阻抗 刚度阻抗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质量导纳 阻尼导纳 刚度导纳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左至右 阻抗除 导纳乘 15 26 单自由度频响函数的特性曲线 Bode图 幅频图和相频图 幅频图 频响函数的幅值与频率的关 系 相频图

8、相位与频率的 关系 16 26 阻尼愈大 在固有频率 附近相位曲线的陡度 越小 时曲线始点约为1 k 为弹簧的导纳线 低频时外力主要由弹簧力来平衡 时 产生振 幅值为 此时惯性力与弹簧力平衡 激励力与阻尼力平衡 时幅值下降 最后趋向于渐近线 极值为0 高频时系统激励力主要由惯性力来平衡 17 26 实频图 结构阻尼 粘滞阻尼 两个极值点 半功率带宽 半功率带宽反映阻尼大小 阻尼越大 半功率带宽 越大 反之亦然 18 26 虚频图 结构阻尼 粘性阻尼 以结构阻尼为例 系统振时虚部达到最大值 系统振时实部为零 半功率点处的值 半功率的概念是针对功率 而非幅值 而言 在半功率点处 虚部正好为其最 大

9、值的一半 但幅值却为最大幅值的有 效值 19 26 Nyquist图 频响函数矢端轨迹图 结构阻尼系统 Nyquist圆 导纳圆 特点 起始点 频率为零 非原点 约 在 1 k g k 处 圆心坐标 0 1 2kg 初相角为arctan g 圆的直径为虚部最大值1 kg 半径为实部最大值1 2kg 直径处对应半功率带宽两个频 率点 振频率点 20 26 粘滞阻尼系统 Nyquist图 特点 是变的 所以不是圆 桃子形 阻尼比越小 轨迹圆越大 在固有频率附近 曲线 接近圆 仍可利用圆 的特性 21 26 速度与加速度频响函数特性曲线 关系回顾 幅频图 22 26 实频图与虚频图 23 26 Ny

10、quist图 24 26 不同激励下频响函数的表达式 要点 频响函数反映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表示系统的固有特性 线性范围内它与激励的型式与大小无关 在不同类型激励力的作用下其表达形式常不相同 简谐激励 激励力 响应 位移频响函数 25 26 周期激励 非正弦周期力 如方波 锯齿波 周 期为T 响应的傅氏展开 频响函数 定义为各频率点上的值 均包含幅值与相位 两个量 26 26 瞬态激励 一般瞬态输入傅氏变换 相应输出傅氏变换 相应频响函数 单位脉冲激励 频响函数 27 26 随机激励 输入自相关函数 输入自功率谱密度 输入输出互相关函数 互功率谱密度函数 频响函数 28 26 多自由度系统

11、的频响函数分析 两类系统 约束系统 自由系统 约束系统 2自由度运动方程 无阻尼 傅氏变换 29 26 频响函数矩阵 原点频响函数 第i点的响应与第i点的激励之间的频响函数 跨点频响函数 第i点的响应与第j点的激励之间的频响函数 原点频响函数特性 原点频响函数 30 26 曲线及特性 两个振频率点 对应于分母为零 一个振点 分子为零 振是局部现象 仅仅 振幅为零 因为此时频响函数的其他 项均不为零 机架线 31 26 一般多自由度约束系统 N自由度约束系统有N个振频率 N 1 个振频率 对原点函数振振交替出现 对跨点频响函数无此规律 一般两个距离远的跨点出现振的机会比较近的跨点少 机架线 32

12、 26 自由系统 两自由度系统运动方程 无阻尼 频响函数矩阵 33 26 曲线及特性 时 系统产生刚体运动 零频为刚体模态 振点 一个振点 高频时以高阶质量线为渐进线 趋向于零 零阶等效质量 机架线 34 26 一般多自由度系统频响函数曲线 一般总结 振于振频率满足以下关系 如果有零频则算第一阶 机架线 35 26 M C K 均为N N矩阵 方程包含物理坐标 为耦合方程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分析与模态参数 基本理论及方法 比例阻尼线定常系统 物理坐标下的运动方程 36 26 传递函数和频响函数矩阵 拉氏变换 37 26 模态坐标下的运动方程 任意l点的响应为各阶模态响应的线性组合 振型矩阵 模态

13、矩阵 第r阶振型 模态向量 模态坐标 模态坐标下的运动方程 38 26 无阻尼自由振动 特征方程 全部模态 第r阶模态 模态正交性 主模态 各阶模态 主空间 各阶模态向量所组成的空间 主坐标 相应的模态坐标 第r阶模态的惯性力对第s阶模态位 移所做的功为零 或第r阶模态的 弹性力对第s阶模态位移所做的功 为零 39 26 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 模态刚度 特定归一化情况 模态质量归一 它们的具体值没有太大的意义 取 决于振型归一化 这是因为振型只是 振动形态 没有振幅的意思 这三个 振型 模态向量 是等价的 模态质量 40 26 0 0 0 0 解偶后的运动方程 41 26 运动方程 比例阻尼 模

14、态阻尼 M K对称 所以C 也对称 也具有正交性 解偶后的运动方程 42 26 解偶运动方程 模态坐标下 对第r阶模态 模态频率 模态向量 模态质量 模态刚度 模态阻尼 总称模态参数 43 26 多自由度系统实模态分析 实模态条件 各点振动相位差为零 或为180度 与无阻尼和比例阻尼系统等价 实模态下响应 模态坐标 物理坐标测点l的响应 44 26 单点激励频响函数 单点p激励l点响应 测量l点与激励点p之间的频响函数 频响函数与激励 力大小无关 45 26 几个概念 等效刚度 等效质量 等效质量与等效刚度的关系 等效刚度 与测点与激励点有关 46 26 几个概念 等效刚度 等效质量 等效质量

15、与等效刚度的关系 等效刚度 与测点与激励点有关 47 26 剩余柔度 认为是与 频率无关的常数 也可认为是 频率的线性函数 模态截断 频响函数的合成 频响函数为单个模态之叠加 模态截断 只关心前几阶和十几阶模态 忽略高阶模态的影响 所截模态数一般大于被分析模态数的两倍 频响函数 48 26 多自由度系统复模态分析 特点 各点相位差不一定是0度或180度 与实模态不同 振型系数为复数 结构阻尼系统 结构阻尼 材料内部阻尼 滑移阻尼 接头 螺钉 铆钉 衬垫等 运动方程及拉氏变换 R为结构阻尼矩阵 49 26 传递函数和频响函数矩阵一般表达 特征解的正交性 G为结构损耗因子矩阵 GK R I jG

16、K为复刚度矩阵 模态矩阵 振型矩阵 模态质量矩阵 模态刚度矩阵都是 复数 50 26 振型向量正则化 频响函数矩阵具体表达 51 26 一般粘性阻尼系统 运动方程 状态向量和状态方程 阻尼矩阵不能在N维主空间解偶 需采用状态空间法 引入状态向量 状态方程 扩展为2N空间 52 26 自由振动 特征方程方程 特征值 2N个 特征向量 2N维空间 系统的复模态频率和 复振型向量 轭成对 53 26 模态正交性 矩阵表示 54 26 正交性矩阵表达 55 26 模态坐标下的解 利用正交性解偶后的方程 振型叠加解 模态坐标 t 0时的 模态坐标向量 56 26 l点的瞬时位移 57 26 复模态特性 复轭特性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均为复数 轭成对 2N个 复模态的正交性 复特征向量在2N维空间中正交 而实模态在N维空间中正交 复模态解偶性 系统运动方程在2N维状态空间解偶 而实模态在N维空间解偶 复模态运动特征 系统各点有无规律的相位差 而实模态则为0或180度 各点不同时通过平衡点 而实模态则同时通过平衡位置 各点的振动频率和周期仍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