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18921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了解序文的特点。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4、对照手法运用。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二、什么

2、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三、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

3、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藂茂()鲜少()旄()才畯()便体()轻裾()黜陟()趑趄()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五、课文分析: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

4、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

5、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

6、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六、总结课文。1、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2、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

7、,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七、探究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八、作业1、整理重要的词语。2、翻译全文.九、板书设计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声威显赫的显贵三种人物|高洁不污的隐士|趋炎附势的官迷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3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