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6188877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一 身份认定 生平与思想 v v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 者 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 以报刊为阵地 登高一呼 群 山响应 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 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 主流 在文学创作 尤其是文学 理论上 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 意识非常强烈 可以说 他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 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 成就也 最高的实践者 v 一 身份认定 生平与思想 v有挽联悼念梁启超 三十年来新事业业 新智识识 新思想 是谁唤起 百千载载后论论学术术 论论文章 论人品 自有公评 v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 全书式的人物 集政治家

2、 学者 和作家于一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 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v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v背景回顾 v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 三千年未 遇之强敌 v创深痛巨 v鸦片战争 器物上之不足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制 度上之不足 维新思潮 戊 戌变法 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 上 新民 新制度 新社会 新 国家 文学界革命 新民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文界革命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 幼年 为文 学晚汉魏晋 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 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 号 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 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情 感 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 清代学

3、术概论 v v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文界革命 v梁启超为文界革命的目标 v其一 文界革命的范围是以报章文体为主的著译之业 著 译之业在国家民族 非死中求生不足以达彼岸 的危急局势 下 当以 播文明思想于国民 促进国家民族的精神维新为 最高责任 v其二 著译之业 播文明思想于国民 当选择从众向俗 化雅为俗 启发蒙昧 导愚觉世的路向 其法度规制与古 雅渊懿的述学之文 清正雅洁的作者之文有别 v其三 著译之业谋篇行文当讲求条理细备 洗练锐达 雄 放隽快 慷慨淋漓的文风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诗界革命 v予虽不能诗 然尝好论诗 以为诗之境界 被千年 来鹦鹉名士 予尝戏名辞章家为鹦

4、鹉名士 自觉过 於尖刻 占尽矣 虽有佳章佳句 一读之 似在某 集中曾相见者 是最可恨也 故今日不作诗则已 若作诗 必为诗界之哥仑布 玛赛郎然后可 v欲为诗界之哥仑布 玛赛郎 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 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 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 之 然后成其为诗 若三者具备 则可以为二 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 要之 支那非有诗界革 命 则诗运殆将绝 夏威夷游记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诗界革命 v过渡时代 必有革命 然革命者 当革其精神 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 诗界革命 虽 然 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是又满洲政 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斯 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 则虽间杂一

5、二 新名词 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诗界革命 v v作为诗界革命最重要因素的新意境 在 夏威夷游记 中被 表述为 欧洲之精神思想 在 诗话 中被表述为 新理想 它既包含西风东渐背景下纷至沓来的新事物 新知识等未 有之物 也包含繁富玮异 日渐传播的西方社会新精神新思 想等未有之意 更包含国民自新 民族文明进化而激发的新 理想 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v新语句指与新事物 新知识 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 包含新名词 新语汇 新句式 v旧风格是指中国古典诗歌中诸如格律 节奏 气韵 物象意 蕴等特有的表现形式 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小说界革命 v

6、v v政治小说 v以稗官之异才 写 政界之大事 v欧西各国变革之始 其魁儒硕学 仁人志士 往往以其身之所经 历 及胸中所怀之议论 一寄之 于小说 往往每一书出 而全国 之议论为之一变 彼美 英 德 法 奥 意 日本各国政界之 日进 则小说为功最高焉 v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 v v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小说界革命 v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v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并把小说界革命与新民救 国 改良群治紧密联系起来 明确提出 欲新一国之民 不 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 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 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 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 欲 新学艺 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

7、 欲新人格 必新小说 v二是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作者从浅而易解 乐而多趣的 文体特征等方面 论述小说批窾 kuan 空 导窍 移人移 情的优长 v 二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小说界革命 v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 以小 说文学作为媒介 常导人游于他境界 满足读者对 身外之身 世界外之世界了解愿望的小说 称之为 理想派小说 摹写常人行之不知 习焉不察之人生 体验和常人心不能自喻 口不能自宣 笔不能自传 之情状故事的小说 称之为现实派小说 v四是以薰 浸 刺 提四字概括小说支配人道之力 薰即薰染 浸即浸润 刺即刺激 提即提升 凡 读 v小说者 常为四种力所左右 文字移人 至此

8、而极 v五是呼吁中国小说界革命 由小说左右人道之作用 返观中国小说 则中国小说几为 中国群治腐败之总 根源 中国人的状元宰相思想 江湖盗贼思想 妖 巫狐鬼思想 轻弃信义 奴颜婢膝 轻薄无行 多 愁善感之国民品格 无一不由旧小说而造成 故今 日欲改良群治 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 必自 新小说始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新文体 散文代表作 v政论文 变法通议 新民说 等 v杂文 呵旁观者文 少年中国说 等 v传记 戊戌六君子传 管子传 王荆公传 李鸿章传 意大利三杰传 等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新文体 v v梁启超 新文体 的魔力 首先来自于作者对 社会变革和公共事物发表言论的

9、思想力量 v梁启超 新文体 的魔力 其次来自于作者先 知有责 觉后是任的精神力量 v梁启超 新文体 的魔力 还来自条理明晰 平易畅达 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力量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新学诗 v 泱泱哉 吾中华 最大洲 中最大国 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 天府雄 国言非夸 君不见 英日区 区三岛尚崛起 况乃堂矞吾 中华 结我团体 振我精神 二十世纪新世界 雄飞宇 内畴与伦 可爱哉 吾国民 可爱哉 吾国民 梁启超 爱国歌四章 之一 v余向不能诗 自戊戌东 徂以来 始强学耳 然 作之甚艰辛 往往为近 代律绝一二章 所费时 日 与撰 新民丛报 数千言论说相等 v 饮冰室诗话 三 梁启超文

10、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新学诗 v君遗我兮君画 我报君 兮我诗 画体维新诗半 旧 五省六燕惭转滋 媵君一语君听取 人生 离别寻常耳 桑田沧海 有时移 男儿肝胆长如 此 国民责任在少年 君其勉旃吾行矣 v 梁启超 赠别郑 秋蕃兼谢惠画 v一夫一妻世界会 我与浏阳 实创之 尊重公权割私爱 须将身作后人师 v猛忆中原事可哀 苍黄天地 入蒿莱 何心更作喁喁 yuyu 随声符合 语 起趁 鸡声舞一回 v 梁启超 纪事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政治小说 v 新中国未来记 v v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 v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v内容 新小说之意境 v形式 旧小说之体裁 v结构 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顺叙

11、的故事 v文人趣味 小说的文雅化 v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 戏曲创作 v v 传奇三种 v 劫灰梦 v 新罗马 v 侠情记 v 粤剧一种 v 班定远平西 域 v v首先 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开启了 熔铸西史 捉紫髯碧眼儿 被以 优孟衣冠 以中国戏演外国事 的先例 v其次 梁启超的戏曲创作 其在 剧作结构上凸现出重视议论寄托 淡化情节冲突的整体特征 v第三 梁启超的戏曲创作 充满 着昂扬激奋的情感张力 四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v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 国民自新 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 以文体革 命为触介点 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 命题并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 因而 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响应 v

12、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 更新 艰难变革的起点 它借助西 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 打破了中 国文学的因循死寂 勉力担负起民 族精神革新 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 并在历史的废墟上 初步构造新 文学的殿堂 v 四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v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 明清以来愈演愈 甚的拟古 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弃 v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 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 文学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 不可思议之力 而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 振刷 国民精神 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 径 v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v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v创作方法的区分与

13、文学批评的更新 v文学变革张扬 雌黄古今 吐纳欧亚 思想自由 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 文体革命则遵循旧风格含新 意境的基本规制 v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 五 黄遵宪 黄遵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时期 最杰出的诗人 又是 诗界 革命 中最有成就 最具代 表性的诗人 梁启超把他推 为 近世诗界三杰 之一 丰 富的时代内容 深挚的爱国 热情 异国山水风情的绮丽 多彩 构成了他诗歌的新的 意蕴和特色 新事物 新意 境 新理趣融化于旧风格之 中 使他的诗带有那个特定 时代文学变革的烙印 1 生平 黄遵宪 1848 1905 字公度 广东嘉应 今 梅县 人 出身于官僚地 主家庭 父亲黄鸿藻是位 举人 官至广西思恩府知 府

14、 20岁入州学 成了秀 才 直到29岁才考中举人 加深了他对科举制度的 认识 并予以抨击 1877 年 由何如璋推荐 任驻 日使馆参赞 开阔了眼界 1882 年 赴美就任美国旧金山领事 1885年回国 撰 写 日本国志 1889年夏 随薛福成出国 任 驻英二等参赞 游览了西欧各国 1891年 任新 加坡总领事 1894年 因中日战争爆发 以筹防 需人 两江总督张之洞电请黄回国 回国后 他参加了康梁领导的变法运动 1897年夏 署湖南按察使 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 向新政 使湖南成为 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1898年 他回到家中 在人境庐旁 购屋数 间 略加修饰 一直 住在这里 直到1905 年去世

15、享年58岁 第一 对儒学的怀疑 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九流之一 并不像当时一般知识界对儒学 的尊崇 而且 对远离现实的汉学和宋学都相当蔑视 第二 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一方面大力批判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封闭思想 一方面大力宣 传对外开放 学习西方的意义 2 文化思想 3 诗学理论 第一 诗论纲领 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 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和 诗人的经历 感受 诗中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情感要真实 创作部模仿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 今之 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人境庐诗草 自序 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 用今人见之理 所用 之器 所遭之时势 一寓之于 诗 务使诗中有人

16、 诗外 有事 不能施之于他日 移之于他人 与饮冰主人 手札 第二 诗论主体 新派诗 的理想境界第一 复古人 比兴之体 人境庐诗草自序 中写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 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 一曰 复古人比兴之体 一曰 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 一曰 取 离骚 乐府 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一曰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 入诗 其取材也 自群经三史 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许郑诸家之注 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 皆采取而假借 之 其述事也 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 以及古 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 耳目所历 皆笔而书之 其 炼格也 自曹 鲍 陶 谢 李 杜 韩 苏讫于晚 近小家 不名一格 不专一体 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第二 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 第三 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支境 耳目所历 皆笔而 书之 3 言文合一的设想 我手写吾口 杂感 大块凿混沌 浑浑旋大圜 隶首不能算 如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 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人 苦居三代 先 俗儒好遵古 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 所无 不敢入 诗篇 古人弃糟粕 见之口流涎 沿习甘剽盗 妄造 从罪愆 黄土同抟人 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己古 断 自何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