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177210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济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札子”,古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就属这种文体。策,又叫“策论”,是臣下向皇上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一种,它始于汉代的晁错。策论主要有制策、对

2、策和奏策三种。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考选进士时所出的问题。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教战守策是一篇对策。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960)共108年,称“百年”是举其成数。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8年即位时只有20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

3、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中经丁忧,21岁入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进士榜。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文意感知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

4、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当时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期望神宗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这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纲。思维导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5)一、古今异义1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相对于四周的少数民族国家“夷狄”来说今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然一时之所谓才士古义:指当时、当时的社会上今义:指一个时期或短时间、临时二、一词多义1一2为3诛4之5以6于7而8者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状语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对外对内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于出政发令

5、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使安定使得到利益断狱务在生之使活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也”表判断)(2)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者,也”表判断)(3)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虽有文籍,委之(于)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2)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于)天下也。3被动句(1)迫于日晷。(介词“于”表被动)(2)公听

6、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介词“于”表被动。“不蔽于偏至之谗”,不被偏至之谗蒙蔽)(3)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见”表被动。“见用”,被重用)(4)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见”表被动。“见收举”,被收录、举用)(5)农民坏于繇役。(介词“于”表被动)4状语后置句(1)迫于日晷。(“于日晷”作“迫”的状语,后置)(2)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以相坐之法”作“随”的状语,后置)1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明确:在第三段中,王安石提纲挈领地指出仁宗的几种善政:对人民宽仁恭俭,公正守信,不大兴土木滥杀无辜;多方纳谏,选举贤才,不被谗言蒙蔽;用输银纳币维持边境稳定,不忍加兵。2文

7、章第三段高度评价仁宗的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回答神宗的问题;(2)对比本朝的弊端;(3)作为提出改革措施的依据;(4)欲扬先抑,突出主旨。3在第四段文字中,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有哪些?明确:(1)“因循末俗”,“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 (2) “名实之间有所不察”。文中重点批评的是“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如取士、课试、检察、成绩、官职、将守、财政等方面,一一剖析其积久之弊,指出了这些名实不察的原因正在于“因循末俗”,这正是宋朝政治的积弊所在。4作者认为本朝“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原因“虽曰人事,亦天助”。这里的“人事”和“天助”分别指

8、什么?作者认为哪一个是真正的原因?明确:人事天助真正的原因宋太祖的文治武功非夷狄昌炽之时,无尧、汤水旱之变作者认为“百年无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侥幸,是“天助”后世君王的守成仁宗的善政写法鉴赏1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借题发挥“本朝百年无事”的题目为神宗所出,意在要求王安石对北宋的列朝政治进行称颂,但王安石巧妙地采取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旁敲侧击的方法,对论述列朝功过中总结经验教训,自然而巧妙地推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转折自然,论述有力,富于煽动性,体现了王安石政治思想的成熟和艺术技巧的娴熟自如,二者相互统一。2文章还采用了欲抑先褒、寓抑于褒的手法比如第三段花费了不少笔墨赞颂仁宗的恭俭宽厚,但只是一种抽象

9、的肯定;而第四段的“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是对前面说的具体而彻底的否定。素材挖掘北宋谁人不知,王安石诨名“拗相公”?他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时随手抓到什么吃什么。有一次仁宗设宴,王安石面不改色地吃掉了茶几上一盘鱼食。难得请客的包拯招待同事,不胜酒力的司马光都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死活不举杯。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发展成一种实践理想的狂热,让他看不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罢相、复职、再罢。终于,王安石回到了江宁。在听到最受好评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后,他拂衣悲喊:“亦罢至此乎?”抑郁而终。执着和固执,一往无前和一意孤行,就像硬币的两面。然而恰是这一种“拗”,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王安石可爱又可悲的背影。他像一个闯入官场的犟小孩,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政敌”司马光依然敬重他的赤子心。应用角度无怪乎王安石一生,用执着和固执,诠释着他高贵的灵魂和无尽的孤独。本材料可应用于“执着”“不拘小节”“真正的改革者”等话题的写作中。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