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4178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1 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2 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学习重点】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教学流程设计】一、 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二、 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1 独立书写,小组交流;2 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

2、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三、 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1 大声地朗读。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2 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3 你还想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学好语文的

3、要求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语文是拿手的科目,很容易忽视它。然而语文却是最不好学习的,也是最难把知识具体化的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学科,是“百科之母”。语文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平时的积累。如果语文水平过低,会导致其它学科成绩难以提高,必将影响今后的学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语文这个世界里遨游,采摘到甜美的果子呢?老师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万世景仰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

4、一切有效率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先哲们的意思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乐此不疲。2、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既是大家的老师,又是大家的朋友。我知道:凡是对教学工作好、态度亲切、关怀爱护每位同学的教师,大家就对之很亲切,愿意学习自己喜爱的老师的课程。学记中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就是这个旨意。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沟通情感,使你们热爱我、信任我,是激发培养大家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语文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希望我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而且我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超过我。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也说:“

5、弟子不必不如师”3、克服这几个方面的消极心理(1)、满足心理 语文有别于其它学科,不像英语,单词、语法背下来,成绩就突飞猛进,立竿见影。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犹如建一座大厦,先必须打好基础,然后才一层一层地建造上去,但永远没有最高。(2)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妨碍大家学习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别表现在成绩较为差的同学。我会给差一点的同学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关心。另外,人各有不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会给大家多一些发展的空间。(3)厌学心理 在些同学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4、“学贵有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

6、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大家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的大门的。学一篇课文,大家能质疑,就说明你们学习有了兴趣,动了脑筋,有求知欲望。课堂的质疑之处一是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5、培养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好了受益终身,习惯养不好则成就不了大的业绩”。同样,对学语文来说,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字音、字义及相应用

7、法在字典中都说得非常清楚。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条件。另外,有了字词典,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有些大家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老师成了学习中不可丢的拐杖,这种现象对大家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6、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还是汉语知识的练习,大家要多开动脑筋。7、让大家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8、培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只有读美文、含英咀华,才能弄清一篇优秀作品的美妙之处。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

8、,从而吸收和借鉴。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线索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对文章的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然后是文章的现实社会意义。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其写作目的,或者要宣扬先进、批评落后;或者要揭示社会现象,

9、引起我们深思;或者要介绍一个对象,让我们把握其特性等等。其写作目的、意图背后的就是作者有意无意展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例如宣传好人好事,是要给我们树立榜样,要我们向先进人物学习。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

10、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大家在课堂的自学当中,能概括描述文章大意,并对文章做全局性的把握。抓好文题,找出关键词句。文题和关键词句犹如一把打开问题的钥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大家能够多多阅读中外古今名著、古诗词、现代诗等。9、要认真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老师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同时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练习也必不可少,且要有一定的量,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10、要注意表达。语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阅读是积累的功夫,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用的功夫。只有积累深厚,才能写得生动、

11、说得简明得体。展示自己的语文功底。11、注意背诵和摘抄名篇名作、优美句子、警句格言、都可以成为我们背诵和摘抄的对象。特别是背诵古诗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以后我要求大家每天背诵一首诗(或词)12、练好字,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两篇毛笔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学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愿同学们能够插上翅膀,遨游于这碧海蓝天!语文,这一门应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我们应该为它做点什么呢?三年阅读总量,最少也得在一千万字以上(我建议是二三千万字以上)。每人准备一本可以锁的日记本,两本随笔。一人至少写一篇日记或者一篇随笔。随笔上交,日记则到时候则看情况,如果你认为我值得信赖,可以为你分忧解烦,你可以交给我。但日记是只为你自己写的。以后我每天检查的有:1、课文的预习2、钢笔字3、诗词背诵4、每周至少三篇日记、其中一篇达4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