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035073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2.了解孟子的艺术成就;3.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熟读课文;4.诵读课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5.诵读课文,整理并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关于运用“倒序”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比一篇短,难度一篇比一篇小。我们可以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序”开展教学。这样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接近孟子、了解孟子。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1指名讲述“弈秋”的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 2对照所讲“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

2、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 5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 (二)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正和庄暴见孟子 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妙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体会譬喻论证。 3分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组长的

3、带领下,须做好以下工作: 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确断句; 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 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 归纳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疑”两个环节。 5作业:完成练习三。 (三)安排3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从开头至“王请度之”。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一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属宾语前置句;(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二读之后必须了解齐宣王问话的切人点(以问“霸道”开端),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将话题转向谈论“王

4、道”。 2学习课文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点。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 b.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c.是诚不能也(的确)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 e.王请度之(估量)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

5、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译:(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施恩泽。)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孟子善于设喻论证。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请用原文作答。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明的方向。大意:(阐述齐王之不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

6、理。)方问:(推恩。)(注:原文从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在熟读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 使动用法:危(土臣)/朝(秦楚) 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特殊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仰”“俯”“谨”“孝悌”等词语;背课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

7、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

8、上进”等思想。2关于盂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简介。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三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讲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中学语文教

9、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关于运用“先入为主”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标记要点。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民本主义思想;邦国的主权在民。民对不脱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

10、分;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只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评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

11、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 “掌握”“品味”“了解”。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

12、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

13、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示例:对比句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奕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

14、论”,以牵线引路。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王国彬)关于齐醒晋文之事一文的教学建议首先要学生熟读课文。这一点课堂上要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要做。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突出诵读,以求通过良好的语言感知大致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其次,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孟子代表作之一,篇幅很长,不容易看出层次。理清文章思路,需要根据齐宣王和孟子的谈话内容进行切分。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轻轻把话题岔开后,转入对王道的谈论。孟子首先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而王”的基本条件。其次,孟子指出宣王不能成就事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第三,孟子指出宣王推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孟子应宣王请求阐述自己行之道的具体措施,水到渠成地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