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5829964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十)1.A解析从材料中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且职掌范围达到极限,到宋代转为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可以推断出防止武将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枢密使的执掌者主体变化和职权缩小,没有提及要限制丞相权力,故B项错误;枢密使在北宋是中央官员,且管理军事,故C项错误;枢密使的职权在北宋是军事方面的,不掌握经济权力,故D项错误。2.D解析材料中“知州”是地方官员,不分割丞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可知当

2、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3.D解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同理,监察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其学识,故D项正确。4.A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

3、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5.D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到二府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6.C解析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中,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

4、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7.C解析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情况,故A项错误;“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这种程序性的描述不能体现官场的腐败,故B项错误;据材料“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可知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故C项正确;在上述的程序中,不能判断行政效率的高低,故D项错误。8.A解析据材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解决了唐末以来上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的形成是在西汉武

5、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D项是宋代确立以文治国方略之后出现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9.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不是其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科举制由注重门第到后期更加开放,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北宋官僚队伍的发展,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点不是限制世家子弟,因为世家子弟也可参与科举,故D项错误。10.A解析由唐朝侧重文学到宋代重经义、重策论,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确立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推动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故B、C、D三

6、项错误。11.C解析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度”“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管民官废除世袭制度,这属于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官”“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推知其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D项表述依然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D项错误。12.D解析“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不能监督皇权,故A项错误;独立行使军政权力与“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不符,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这是中央体制的变动,故C项错误;这种运作体现了分权制衡,故

7、D项正确。13.(1)变化: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科举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2)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有用之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繁荣发展。(任答四点即可)14.(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形态;是中

8、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课时作业(十一)1.B解析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佃农在交够定额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突出租佃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租佃关系,不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2.A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土地兼并带来主户与客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发展,故A项正确;北宋不抑土地兼并,主户与客户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北宋政府垦田政策,但没有涉及此举的目的,故C项错误;主户与客户间是

9、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3.A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维护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4.A解析“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故C项

10、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错误。5.D解析佃耕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之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官田,故B项错误;佃耕制与土地买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佃耕制下,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D项正确。6.C解析题干中的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棉的画面。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是在元朝,故A项错误;棉纺织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错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表明在宋代棉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了“纺车”这一纺织工具,故C项正确;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弹棉、纺棉的画面,没有

11、涉及“衣食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7.C解析材料描述沿海瓷器生产状况,而不是沿海与内陆瓷器发展程度的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瓷窑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外贸易刺激沿海制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描述沿海地区瓷器生产,并没有描述其他海外贸易商品,故D项错误。8.A解析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够使市场扩大,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农民的购买力低下会导致市场的有限,它是题干问题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小农经济是

12、农民购买力低下的根源,故B项错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商业的不稳定性,故C项错误;在元朝时期,长途贩运比较发达,如元世祖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选项D表述错误。9.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商税制度而非税收情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深刻变化,故C项错误;近代商税制度确立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D解析根据所学宋代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并不是不再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宋代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13、被打破,没有涉及纸币交易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国各个封建王朝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居四民之末,宋朝不存在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数目大大增加”得出商业交易的坊市制度被打破,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故D项正确。11.B解析古代中国,封建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始终是自耕农上缴的赋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可知,在这一时期,城市私有房屋

14、产权开始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市民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故C项错误;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同样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故D项错误。12.B解析材料说明唐朝时饮茶习俗风靡全国,推动茶业种植面积扩大,宋时茶业交易频繁,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是否增收,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从而推动茶业交易量扩大,使政府征收茶税,并需要纸币交子作为交易媒介,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子是宋时川陕地区茶叶贸易的媒介,交子的使用是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茶叶

15、销售到海外,故D项错误。13.B解析根据材料“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并非指代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可知,富贵人家买地筑房不利于扩大再生产,故B项正确;租赁经济盛行,属于表面现象,是浅层次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南宋发展内部经济及其表现,故D项错误。14.C解析材料海外贸易税收(香矾杂纳钱)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反映出南宋海外贸易较为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能反映出江南成为最发达的地区,故B项错误;材料农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农业仍为南宋财源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

16、映出官营制度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15.D解析义利观念的变化并不是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原因,而是表现,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在南宋和明朝时期,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淡化也不是发生改变的原因,而是表现,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利的追求更加强烈,所以开始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变,故D项正确。16.B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户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户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