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影评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801213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镇影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芙蓉镇影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芙蓉镇影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芙蓉镇影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芙蓉镇影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芙蓉镇影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镇影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政治运动下,自然社会的“变”与“不变”芙蓉镇影评芙蓉镇作为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一,自1986年问世以来,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界还是电影评论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芙蓉镇这部影片其实是中国大地的一个缩影,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压抑和生命的搏斗,政治运动与复杂人情的交织仍然启发着三十年后的我们去反思芙蓉镇,反思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反思我们如今的生活。在影片第一个镜头中,美丽、勤劳的胡玉音伴随着磨子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和丈夫夫唱妇随,动听而又极具湘西风格的小曲在我们耳畔响起。虽然是在夜里,他们仍然辛勤地磨着豆腐,两人在磨盘旁你添我转、情谊深厚,而随后出现的一碗碗洁白的米豆腐,更是将这股幸福

2、的味道渲染到每个人心中。影片选取了四个时间段:1963、1964、1969、1979,这几个数字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它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明的政治时代,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同样是主人公命运浮沉的重要时间点。影片正是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胡玉音在这十几年内的生活变迁,以及周遭人所发生的或心酸或讽刺的故事来为我们揭示政治运动给自然社会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一)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之变看完电影,觉得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极具讽刺,好像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与我们生活中的正常逻辑产生了悖论。而这样的故事在那个革命年代中,却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革命的意志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传统社会中随着历史经

3、验沉淀而来的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胡玉音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米豆腐店。她有着自己的处事之道,无论是怎样着装的食客她都笑脸相迎,温柔的声音如歌一般动听;再加上她姣好的外貌,米豆腐店的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这样勤劳、善良、热情的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并且他们通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和付出,建成了期盼已久的新屋,准备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但好景不长,这栋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美好期望的新屋却如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他们灾难的渊薮,将他们的生活炸得颠沛流离。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胡玉音和她丈夫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新教伦理色彩:他们是辛勤劳动、节俭朴素的理性经营者,可他们劳动的果实却反倒成了他们原本正常生活的终结。如果说胡玉音

4、被划为“新富农”和“黑五类”已经显示出极左运动的不合理性的话,那么王秋赦成为芙蓉镇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和新的领导者就进一步凸显出革命的荒谬逻辑。王秋赦是一个懒惰成性的流氓无产者。影片中对他杂乱肮脏的居所,破烂不堪的着装的表现,生动地刻画出了王秋赦这个地地道道的懒汉形象。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国营商店的员工给他点吃食,也不会为自己在米豆腐店白吃而感到羞耻。他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改变贫穷现状,而祈求于发政治运动的财。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反而成了极左政治运动的“中坚”,成了芙蓉镇百姓热烈欢迎的公社书记,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了地位与拥护,实现了权钱两旺的梦想。勤劳踏实的经营者胡玉音以及好吃懒做的二流子王秋赦

5、生活处境的发展矛盾正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勤劳致富”的理性的自然逻辑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年代“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荒谬逻辑。戏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胡玉音热情地问王秋赦为什么没来吃迁新屋的喜酒,王秋赦说道:“富的富,穷的穷,这就是两极分化,是得运动了。”可见,社会运动在当时得以站住脚的主流立场就是:消除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因素,从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百姓通过艰苦劳动所获得的财富在这个时候成了革命所认为的最糟糕的东西;无论形成的机制正当与否,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都必须被革命所移平。王秋赦还点出了延续至1966年的这场四清运动与土改的相同运行机制:“重新建立阶级队伍,分阶级,分财产

6、。”通过重新建立阶级队伍,革命剥夺了理性经营者获得劳动果实的正当性;通过再次分阶级敌人的财产,革命给予了像王秋赦这种懒汉在社会中投机获利的可能。革命不仅为王秋赦这样的人提供了分财产这一条投机渠道,还通过制度的悬空和漏洞为他创造了依靠权力向上流动的机会。乡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到了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扭曲。在武训传中所展现的清末乡土社会,由传统儒教塑造出的乡绅形象还能与官僚阶层共同形成精英间的博弈。而在哀乐中年中,小学教员陈绍常的故事已经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下落。到了芙蓉镇,原本构成乡土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像影片中的秦书田,却只能成为被批斗被压制的“黑五类”,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7、;精英的地位反倒是被王秋赦等投机分子所霸占。新中国在建立之初,通过土改等运动,扫清了基层社会的乡绅阶层;并且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到村,形成了中央与基层社会的二元结构,将国家的权力渗透到了对底层的控制与支配。此时的基层社会已经不存在自下而上的渠道来有效反映从而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的渠道。在革命中,政治结构的巨大漏洞以及法制意识的缺失,又使得自上而下的控制权力被无赖和投机分子所把控。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另一被革命所深刻改变的自然逻辑是:乡土社会中老百姓正常生活的稳定性。与传统的老百姓稳定安宁的生活不同,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在这段革命岁月中发生着命运的浮沉。女主人公胡玉音失去丈夫、失去幸福的

8、生活,后被秦书田感染,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却又再一次的失去了自己所爱之人;而谷燕山、黎满庚等人也未能得到政治身份的荫蔽,遭到批斗,被降职或免职。电影中的主要反派人物李国香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她在四清运动时高升,在文革开始后又被戏剧性地打倒,变成了“破鞋”;后又重新掌权,继续在这个小镇中的“运动”。在革命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人民,都无法获得稳固生活的保障。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和人人自危的精神状态。影片一开头呈现的一组对立的画面其实也蕴含着改革逻辑的荒谬:胡玉音米豆腐摊前热闹繁忙的和谐景象与国营饭店的清静无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可以说,导演利用这样的对比来强化对“大锅饭

9、”和国营经济模式的弊端的反映,暗示了小私有经济、自由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极左的改革措施虽然可以凭借主流话语体系来获得其正当性,但是其与传统社会的自然逻辑间的不可调和却不会使其获得合理性而得以在社会状态中良好的维持与发展。(二)传统政治结构之不变影片中除胡玉音外另一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运动斗士”李国香。与胡玉音的悲剧处境不同,作为政治运动健将的李国香,依靠县委书记舅舅的关系步步升迁,由国营饭店的经理到工作组组长到公社主任再到县革委会常委,成为了芙蓉镇实际上的领导者和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她没有女性应有的温柔,有的只是铁的政治手腕,她借革命的名义对无力抗争者任意践踏和伤害,对欲望挑战者实现疯狂的报复。并

10、且,王秋赦也正是作为她的政治连带体才得以利用革命的浪潮攫取权力。她帮助王秋赦成为党员,使其在政治运动中能够立住脚、发挥功用。当她以女常委兼公社革委主任身份再次回到芙蓉镇时,甚至通过继续向王秋赦提供政治上扶持的方式,来使他从肉体上都真正附属于自己。李国香和王秋赦在官场中的步步高升,以及利用权力实现私人欲望满足其实都是经过屡次改革也不曾改变的传统政治结构的产物。李国香可以凭借舅舅的背景,始终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即使在革命中被打倒也仍然可以被平反和继续高升,甚至到了影片的结尾,她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实质性的代价,而是去省里继续寻找依靠。我觉得,作者对影片结尾进行这样的处理也是想提醒我们即使革命已

11、经结束,诸如李国香这样的人仍然没有得到该有的处罚,他们继续活跃在官场之中,甚至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我们应该深刻去反思传统的政治结构通过这样的革命,到了如今的社会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政治承载着个人私利这点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李国香通过权力来实现对自己嫉妒对象胡玉音的报复,通过权力来消灭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通过权力来让别人服从于她的淫威从而实现对别人的控制。当革命与传统的政治结构进行结合,便给那些希望通过政治实现欲望的人提供了无所阻挡的机会。(三)革命语境下的人性之变在革命中,政治的跟风与权力的斗争,使人们的良知和人性被扭曲和异化。胡玉音、秦书田,李国香、王秋赦,以及芙蓉镇的其他群众显现出了革

12、命语境下人性扭曲变化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胡玉音和秦书田为代表的个人在无法抗拒的政治高压之下不得以扭曲人性来求得生存的类型。胡玉音与丈夫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新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运动所打散。胡玉音自己为躲灾远走他乡,几个月后回到家却发现与丈夫竟然已是生死相隔。此时的胡玉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与活力,变得消沉苦闷。此时,另一个男人秦书田像一座灯塔,再次照亮了她的生活。他教会她如何苦中作乐,又给予她依靠和温暖。可政治的强权又一次将美好驱散,秦书田被判入狱。在秦书田离开时,他用眼神跟她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句话讽刺的指出了,在革命的背景之中,人的力量有多么的藐小,人们甚至需要像牲口一样隐

13、忍坚韧的活下去。而秦书田的人物故事也同样反映了这点。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改编了传统歌曲喜歌堂而被打成“污蔑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成为黑五类遣送到芙蓉镇改造。从他帮助胡玉音,照顾同为黑五类的小孩,一边跳舞一边扫街情节都可以看出秦书田是虽然表面上唯唯诺诺,但内心却充满了真诚、坚毅、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极左形式的摧残下,面对强大的政治权利,他把一颗痛苦的心埋藏起来,在特殊的年代,以“疯癫”的外表对抗命运,用隐忍和装疯卖傻来获得生存的希望。他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荒诞疯狂的强权政治隐晦的反抗,包含着深深的无奈。在影片中,经常提到“人”和“鬼”这样两个字。电影中有一段剧情:胡玉音趴在墓地时,对

14、秦书田充满疑惑地问:你是人还是鬼?秦书田极具讽刺意味的答道:“怎么说呢?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鬼。”虽然看到这段的时候,感觉有点出戏,毕竟有点答非所问,但这更能说明导演想要强调这句话的良苦用心。那到底这个有时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后面还有这样一段:胡玉音对秦书田说:“你的歌是反社会。你是鬼。”秦书田却答道:“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秦书田说:“只有跟玉音在一起我才是人,鬼还会谈恋爱?”从这样几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鬼”其实指的是革命时代下的人。在政治高压之下,被划分为黑五类的这些人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他们没有结婚的自由,没有发声的自由;更讽刺的是,甚至连避雨的权利都可以被剥

15、夺。秦书田将自己比作鸡、猪、狗来去请求结婚的权利也反映出了人性在革命语境下的无力。第二类是李国香、王秋赦所代表的自觉扭曲人格来适应政治的高压从而取得个人私利的人。文革时期,李国香被打倒。当秦书田上前提供帮助时,李国香拒绝了他,愤恨地说道他是反动右派。秦书田答道:“你也是人。”这样的对话,反映出了李国香自己被运动所累,也没有丝毫的反省。她的极端左倾思想已经极端固化。人在此刻已经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傀儡。而王秋赦同样是极左路线下的悲剧角色,以扭曲自己的人格来适应政治的浪潮。政治运动给予了他流动的可能,却也注定了最终的悲剧:从一个红极一时的“运动根子”沦落成为失意的政治疯子。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空间就是

16、王秋赦的居所。他的房屋一开始被树立在水中其实就隐喻了他的一生会随着政治风云随波逐流。最终,这个房屋的命运与他的主人一样,摇摇欲坠,并在革命结束,新时代的曙光到来时轰然倒塌沉入水中。第三类是芙蓉镇的其他百姓所表现出的一种群体性的人性扭曲。无论是在米豆腐店的热闹情景,还是胡玉音搬新家喜宴上的欢乐场面都展现出了大家对胡玉音的喜爱以及熟人社会中的亲密关系。可是当大家得知胡玉音通过劳动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很有可能成为被运动的分子时,就开始了背后议论和冷眼相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当时的特定年代下,人们身处政治高压的浪潮中,只有身不由己。黎满庚经过痛苦的抉择,最终违背了对胡玉音的誓言,把她的钱交给了上级来保全自己的家庭。人们此时再也没有往日的热闹与和睦,而是相互的猜忌。就像黎满庚所说的:“这世道,你不踩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了。”外在的政治对人们心理的强势介入,增加了人们心理的恐慌情绪,人们的善良、同情和爱被黑暗所隐藏。社会的混乱,人性的丧失,每个人都只能在失去自我的情况下生存。(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