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

上传人:yan****sa0 文档编号:125719319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7.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农本草经-药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农本草经-药物(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农本草经 药性理论与药物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的讨论从北宋末年开始 受北宋理学思 想的影响 寇宗奭 本草衍义 将 素问 中的药理原则运用于解释药效 如 素问 云 辛甘发散为阳 故汉张仲景桂枝汤之表虚 皆须此 药 是专用辛甘之意也 但从阴阳 五行 归经引经等 角度论药的条文散见于书中 未成系统化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秉承宋代思潮 使药理体系趋于系统化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刘完素 素问药注 已佚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元素 珍珠囊 李东垣 用药心法 用药法象 罗天益 卫生宝鉴 卷21 口父咀药类 王好古 汤液本草 收录了 用药法象 与 用药心法 及自说内容 朱丹溪 本草衍义补遗 药性理论

2、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将 内经 和 证类本草 序例 中涉及的药理原则 结 合方药 讨论十剂 七方 四气五味 阴阳 君臣的变化 用于阐释方药 药性理论 刘完素 素问药注 已佚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的 本草论 该论前半部分与 伤寒明理论 几近相同 后半部分发展了 气化 理论 依据 素问 阳为气 阴为味 味归形 形归气 气归精 精归化 精食气 形食味 由此推演五脏气味 补泻 进一步发展 素问 气味薄厚阴阳说 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 附于实际药物 如 附子 干将 味甘温大热 为纯 阳之药 为气厚者也 丁香 木香 味辛温平薄 为阳之 阴气不纯者也 故气所厚则发热 气所薄则发

3、泄 药性理论 该书 药略 篇中列举65味常用药主要 功效 并以示意图显示其考辨药性的原 则 他以形 色 性 味 体为主干 以五行 五色 五性 五味 五体为右 侧支 以真假 深浅 急缓 厚薄 润 枯为左侧支与右侧支相对应 左侧支的 作用是知道用药对应于人体的纵向部位 所谓 轻枯 虚薄 缓 浅 假 宜 上 厚重 实润 深 真 急宜下 其中平者宜中 右侧支重在与脏腑用 药相对应 即 余形 色 性 味 皆 随脏腑所宜 药性理论 张元素 珍珠囊 采用 药象阴阳 模式 将时 卦 季节和用药联系起来 特色 1用药本四时 2建立药物归经与引经体系 3药性分阴阳 升降 4评论药物的主要功效 5将人身法象与药物法

4、象相联系 缺点 具体药物的论述少 药性理论 李东垣 用药心法 用药法象 二书皆佚 内容保存于 汤 液本草 进一步发展了 珍珠囊 的药类法象学说 如张元素认为 防风的身部去人身上半身风邪 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黄芩 酒炒上行 主上部积血 李东垣在 用药心法 中加以 发挥 病在中焦与上焦者 用根 在下焦者 用梢 根 升而梢降 大凡药根 有上 中 下 人身半已上 天之 阳也 用头 在中焦用身 在身半以下 地之阴也 用梢 述类象形者也 用寒药治头面及手梢 皮肤疾病时 须酒炒以借酒力上腾 而病在咽下 脐之上 须酒洗之 在下生用 其 用药法象 根据药物气味薄厚归类 分为风升生 热浮 长 湿化成 燥降收 寒沉藏

5、五类 在 随证治病药品 一节通过具体药物进一步阐释了引经归经理论 发展了张 元素的学说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不过一二百味 在功 效主治上趋于简要 并无多少新药效的发明 但 是其理论层次丰富 使得药效不仅与性味良毒有 关 而且与脏腑经络 药物形色质地轻重润燥 升降浮沉补泻 四时六气 阴阳 五行想联系 把药物本身与人体 天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缺点 是导致药效的简单化 平庸化 重视药理模式的 探讨 却忽视了用药经验的积累 为招致清代新 派的抨击留下了伏笔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新派 明末清初加强了对 神农本 草经 的研究 着力阐发 本经 药物产 生疗效的机理 药性理论 明末 缪希雍 首先开

6、启此风气 著 本草经疏 清 张志聪 高世栻 本草崇原 清 张璐 本经逢原 清 姚球 本草经解要 也作 本草经解 曹禾 医学 读书志 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 姚球撰 后为书商易 以叶桂之名 清 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清 黄元御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清 陈修园 本草经读 较 本草崇原 本草经解要 二书水平高 清 仲昴庭 本草崇原集说 清 黄宫绣 本草求真 反对泥古以薄今 也反对厚 今以废古 清 邹澍 本经疏证 清末 周岩 本草思辨录 将仲景用药与本经药性相结 合 清末 田伯良 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 药性理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将这些人物成为 新派 人物 明清人论本草之书 可分两派 一宗宋以来洁古

7、海藏 东垣 丹溪诸家之说 在当时可称为旧 派 一以复古为主 唾弃宋以后诸家之论 在当 时可称新派 新 旧两派之争类似于医方研究 中的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 药性理论 缪希雍 本草经疏 字仲淳 号慕台 东吴海虞人 缪氏自幼家境贫寒 少 时多病 对于方技十分喜 精研医药并长于本草 他注重 医药实践 推崇 神农本草经 缪希雍打出遵经的旗号 著 本草经疏 着力阐发 神农本草经 等古代经典本 草的药性理论 介绍用药经验 辨析药物的名实种类 这 与当时务求简便 沿袭金元四家药性学说大相径庭 缪氏 医学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 是鄙弃北宋金元盛行的运气学 说 在其 本草经疏 中专设 论五运六气之谬 一章批 判五运六气

8、学说 在他的影响下 明末清初的许多医药学 家都举起了复古遵经的旗号 药性理论 张志聪 高世栻 本草崇原 张志聪 1619 1674 号隐庵 是杭州西泠人 幼年丧 父 拜杭州名医张卿子为师学习医术 后来在杭州胥山构 筑侣山堂传授医学 从学者甚多 高世栻便是其弟子之一 高世栻 1637 1696 字士宗 也是杭州人 早先习 儒 后改业为医 张志聪去世后 高世栻在侣山堂继续传 医论道四年 发扬张氏之学 本草崇原 以探讨药性理论为主 采用诠释 神农本草经 的形式阐发对药性的认识 书中基本上摒弃了金元医家 的俗套 不论其气味厚薄升降 引经报使 多从药物生成 性味形色及与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药理 这

9、比 套用金元医家旧说来得更细腻 更贴合用药实际 但在作 者遵经思想影响下 其中也不少矫饰附会之处 药性理论 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原名大业 字灵胎 晚号洄溪老人 江苏吴江松陵镇人 大椿白幼习儒 旁及百家 聪明过人 年近三十 因家人 多病而致力医学 攻研历代名医之书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对 神农本草经 中药物疗效机理进 行了探究 他论药的角度使多样化的 比较活泼 颇有新 意 但是 他的思想也有些极端 他认为张仲景用药 与 本经 吻合无间 此后每况愈下 至宋元已是 师心 自用 谬误相仍 因此 这种强烈的遵经思想限制了他 对药理论述的客观性 就连 神农本草经 所记载的 久 服轻身

10、延年 之说他也一一附会 招致了四库馆臣的诟评 药性理论 陈念祖 本草经读 字修园 一字良有 号慎修 福建长乐湄村人 精通医 术 著述颇丰 陈修园著 本草经读 论述中药药性 其 书共论药物165味 其中 神农本草经 中药物118种 其 余47种为收入后世所增的药物 他对后世增入的药物 多 置而弗论 对 神农本草经 的药物 则遵照原文 逐 字发挥 真可谓 经中不遗一字 经外不溢一辞 该书 的另一特点便是经常结合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的用 药方法 与 神农本草经 的药性相映证 虽然他结合个 人的用药经验对 神农本草经 的条文进行了深度的阐发 然而其强烈的遵经思想无疑已将他引入了另一个极端 药性理论

11、 黄宫绣 本草求真 字锦芳 江西省宜黄县棠阴君山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 乾 隆时代宫廷御医 与陈自明 崔嘉彦 严用和 危亦林 龚廷贤 李梴 龚居中 喻昌 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 十大名医 指责张璐极力遵崇 神农本草经 而其 中多有强为组合之心 仍非遵崇本意 他反对那种附会 虚玄之说 强调 本草药性 最宜就实讲明 不可一毫牵 引 因此 本草求真 论药 总以药之气味形质四 字推勘而出 尤重在临床疗效的检验 他不迷信 本经 不欣赏专力注解 神农本草经 的作法 主张论药 每从实处追求 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厚今以废古 惟求 理与病符 药与病对 菖 蒲 本经原文 菖蒲一名昌阳 味辛 温 无毒 治风寒湿痹 咳逆

12、上气 开心孔 补 五脏 通九窍 明耳目 出音声 久 服轻身 不忘 不迷惑 延年 生池 泽 名词解释 咳逆上气 病证名 又名咳喘 咳嗽上气 咳而上气 指咳嗽气逆而喘的证候 实证 虚证之分 金匮要略 中有 咳逆上 气 时时唾浊 但坐不得眠 皂荚丸主之 开心孔 开窍醒神 历代名医汇讲 本草崇原 菖蒲处处有之 种类不一 其生流水中 根茎 络石 略无少土 稍有泥滓即易凋萎 此种入药 为良 李时珍曰 菖蒲凡五种 生于水石之间 根细节密者 名石菖蒲 可入药 余皆不堪 此 草新旧相代 四时常青 罗浮山记 言 山中 菖蒲一寸二十节 抱朴子言 服食以一寸九节 紫花者尤善 苏东坡曰 凡草生石上者 必须微 土 以附其

13、根 唯石菖蒲濯去泥土 渍以清水置 盆中 可数十年不枯 历代名医汇讲 本草崇原 太阳之气 生于水中 上与肺金相合而主表 与君火相合而主神 菖蒲生于水石之中 气味 辛温 乃禀太阳寒水之气 而上合于心肺之药也 主治风寒湿痹 咳逆上气者 太阳之气 上与 肺气相合而出于肌表也 开心孔者 太阳之气 上与心气相合而运其神机也 五脏在内 九窍在 外 肝开窍于二目 心开窍于二耳 肺开窍于二 鼻 脾开窍于口 肾开窍于前后二阴 菖蒲禀寒 水之精 能濡五脏之窍 故内补五脏 外通九窍 明耳目 出音声 是通耳目口鼻之上窍也 历代名医汇讲 本经逢原 本经 言补五脏者 心为君主 五脏系焉 首言治风寒湿痹 是取其辛温 开发脾气

14、之力 治咳逆上气者 痰湿壅滞之喘咳 故宜搜涤 若 肺胃虚燥之喘咳 非菖蒲可治也 历代名医汇讲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辛 温 主风寒 辛能散风 温能驱寒 湿 痹 芳燥能除湿 咳逆上气 开窍下逆 开心 孔 香入心 补五脏 气通和 则补益 通九 窍 明耳目 出音声 芳香清烈 故走达诸窍 而和通之 耳目喉咙皆窍也 菖蒲能于水石中横行四达 辛烈芳香 则其气之 盛可知 故入于人身 亦能不为湿滞痰涎所阻 凡物之生于天地间 气性何如 则入于人身 其 奏效亦如之 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 其气血 之性 肖乎天地 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 而亦无 不应也 余可类推 历代名医汇讲 神农本草经读 菖蒲性用略同远志 但彼苦而此辛

15、 且生于水 石之中 受太阳寒水之气 其味辛合于肺金而主 表 其气温合于心包络之经 通于君火而主神 其主风寒湿痹 咳逆上气者 从肺驱邪以解表也 开心窍至末句 皆言补心之效 其功同于远志 声音不出 此能宁之 但菖蒲禀水精之气 外 通九窍 内濡五脏 其性自下以行于上 与远志 自上以行于下者有别 历代名医汇讲 本草求真 入心宣气通窍醒脾逐痰 石菖蒲辛苦而温 香 芳而散 诸书尚论未透 惟张璐发挥本经最明 指此实为心气不足要剂 其言能补五脏 以心为 君主 五脏系焉 首言治寒湿痹 是取其辛温开 发脾气之力 治咳逆上气者 痰湿壅滞之喘咳 故宜搜涤 若肺胃虚燥之喘咳 非菖蒲可治也 其开心孔九窍 明耳目 出声音

16、总取辛温利窍 之力 现代认识 基原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 神农本草经 所采 用的菖蒲系正品天南星科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 亦包括了天南星科水 菖蒲Acorus calamus L 的根茎 尚志 钧 神农本草经 菖蒲考释 中药材 1989 12 8 36 38 节菖蒲 又称九节菖蒲 药物出产辨 有一种外菖蒲者 即九节小菖 蒲 味略辛而不甚香 嚼之有辛味 产陕西汉中 河南禹州 据调查西北部分地区有将其当九 节菖蒲用的习惯 中药鉴定参考资料 将 九 节菖蒲 定名为阿尔泰银莲花 1977年 药典 及各地方标准也将其收载 是毛茛科植物阿尔泰 银莲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 的根茎 1985年版 药典 将其删除 传统古籍中记载的 九节菖蒲 为石菖蒲 并非 节菖蒲 胡世林建议采用俗名 小菖蒲 或 外 菖蒲 以区别传统的九节菖蒲 现代认识 石菖蒲 现代认识 现代认识 现代认识 水菖蒲 现代认识 水菖蒲 叶正面有明显中脉 现代认识 辨别 节菖蒲 现代认识 九节菖蒲 现代认识 常见别名 石菖蒲 昌阳 昌本 水蜈蚣 尧韭 水剑草等 性味归经 辛 温 归心 胃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