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694814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试卷分析修武一中 李同喜 沁阳教研室 赵炜市教研室 许秋云 焦金安2013年焦作市三模考试已经结束,本次考试我们和平顶山、许昌、新乡进行联考。文、理试卷质量高,题目总体难度适中,大部分试题均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试题的起点低,入手容易,最重要的是试题非常的亲切,可以说和学生在平时练习的题目还是比较接近的,试题在关注考试选拔功能的同时,更关注发展功能,对于高三学生下一步的复习,查漏补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试卷的整体评价焦作市三模试卷,长度、题型、比例配置与考试说明一致,全卷重点考查中学数学主干知识和方法;侧重于中学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有

2、利于检测学生复习阶段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查找问题并调整今后的复习方法。二、文、理科难度系数分析理数学科客观题主观题满分1506090难度系数0.540.70.44文数学科客观题主观题满分1506090难度系数0.490.650.39 从文、理科难度系数表,可以看出,本次考试,理科试题难度适中,文科试题稍难一些.尤其是文科主观题答分情况很不乐观.在后期复习中,须加大主观题的训练力度.三、试题命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1、 知识点分布(理科)知识点题号分值集合35复数15向量4、810不等式9、2415计数原理,算法2、510定积分135数列6、1717概率1812立几7、15

3、、1922解几8、9、11、2127函数与导数10、12、16、21272、关注知识交汇,综合性强 本次数学考试卷综合性的题目较一、二模卷明显增多,如(4)向量和三角函数的综合;(5)算法与条型统计图的综合;(6)数列与周期的综合;(8)向量与解几的综合;(9)线性规划与不等式的综合;(17)函数与数列的综合;(21)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等,通过考查知识的交汇点,对考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四、答题情况分析 理科填空题试题分析1、 整体得分情况比较好,满分率与以往相比相对要高出许多;2、 第14、15小题正确率比较高,16小题错误率高。3、 错因分析:13小题,将192写成192,说明对二

4、项式定理熟悉程度不够,还有其他答案,也就是说在计算方面,出错率还是很高。建议让同学们多动手,小心养成眼高手底的习惯。 16小题,选的同学非常多,说明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把握不精确严密,我们老师应当把圆锥曲线的三个定义的反例举出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不选的同学也很多,因此种问题,我们可能很少老师给学生证明过,是一道比较“冷”题,不过学生可能通过想像可以得出结论,不过部分同学缺乏这种想像能力。建议:不要过分强调一些冷题,最好多加强常规常法的练习。 文科填空试题分析1、填空题考查的知识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函数的周期、利用周期求值、空间几何的三棱锥与其外接球、割补法求球的半径、双曲线的离心率

5、、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相交:一个公共点)。由于考查知识点比较全,比较细,学生平时复习时不注重概念、公式,导致学生得分比较低,填空题的平均分是5.43。题号13141516平均分1.532.441.390.07得分率30.61%48.81%27.81%1.40%存在问题:数形结合不熟练。(13、16)运算能力偏低。(13)知识理解深度不够。(16特别是:过左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双曲线C的左、右支各有一个交点,学生得不到1b/a。) 文、理17题试题分析本次考试的17题考查了一般数列的通项公式,裂项法求和方法,同时对转化思想,论证能力也作了简单的考查,属于容易题型。大部分学生做的比较好,得满分

6、的人数较多,平均分接近8分。但是在改卷中也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归纳有以下几点:1.在第(1)问中,学生通过计算数列的前几项,归纳猜想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由于缺少证明过程导致失分。2.第(1)问中,回答是等差数列时,没有指明首项为1和公差为3。表现出学生得题不注意规范全面。3.在第(2)问中,个别考生由于对数列求和方法掌握不到位,找不到求和的方法,不知道利用裂项法求,而只做对了第(1)问。4. 在第(2)问中,将数列的通项错答为:或 5. 在第(2)问中,还出现大量的裂项计算错误。如:, 6. 在第(2)问中的最后,没有化简得到最简结果,如:或出现化简错误丢掉了不该丢的分。下一步复

7、习建议:根据以上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1.加强通性通法的教学,如特殊数列求和方法,求最值的基本方法,求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方程确定方法等高考中常考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2.加强学生推理意识教育和训练,在推理证明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言之有理,步步有据,理据正确的习惯。避免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出现理由说不清,原因道不明的错误。3.强化学生单独做题训练,提高学生合理迅速准确的运算能力。避免学生由于运算不准确导致的大量失分。4.对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思想,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到解题过程中。5.教学中通过示范指导,展览优秀卷等办法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学

8、生会做的题一定让学生得满分。向规范再要20分,向速度再要20分。 理18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期望;2、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存在的问题:1计算能力不过关;2、基本方法运用不熟练,不准确;3、解题步骤不规范,问题解决缺乏严谨; 文科18题答题分析1、本题为概率统计题,主要考察频率分布直方图,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本题难度不大,全市平均分为9.21分.3、从整个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题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识图能力较差,有的学生不能从图表中得出关键数据(2)解题步骤不规范,有的学生只有答案,缺少必要的语言和算式(

9、3)计算错误,有的学生列式正确,计算不细心(4)有的学生卷面字迹不清或没有写到固定区域内4、下一步复习建议:(1)加强学生对统计中直方图、折线图和茎叶图的理解,提高学生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2)加强学生对概率公式的理解,规范解题步骤,避免学生“对而不全”的现象(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避免学生“会而不对”的现象理19题试题分析从这几次考试的情况来看,对于立体几何,学生喜欢用向量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是:(1)不考虑位置关系随随便便的就建立了坐标系。或者只找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C与BD设交点为O,连接OP.则空间坐标系就建立起来了。(2)学生的运算能力太差,向量坐标运算出错的太多。(3)不会根

10、据向量之间的关系设点F的坐标。最后不具体交代点的位置。 (4)空间想象能力太差,没有空间概念。下一步复习建议:加强立体几何的训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搞清空间的位置关系。对于坐标的运算一定让学生运算到位,确保不失分。 文19题试题分析 1、学生做题情况及解题剖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求体积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该题难易程度易,注重考查考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对考生运算求解能力提出要求,全面体现立体几何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分左右。其中第一问6分,学生普遍能拿住4分左右,有的同学证明线面平行没有基本的做题思路,第二问求

11、体积时,求高却计算出错很遗憾。 2、下一步复习建议: 2013年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内容中,对建议今后的复习中,加大对文科学生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力度,让题目灵活多变而又回归基础,保证学生必拿分,平时训练中,让学生不怯题,敢于尝试做,争取多得分。 理20题试题分析本题平均分2.64分,其中零分率最高,超过40%;其次是2分得分率在20%左右;满分率5%左右。零分卷中有很多并不是空白卷纸,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掌握求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最后的30天冲刺的时候,再给学生加强一下求切线的练习,不能在这些很基础的问题上丢分。要想拿到应该能拿的分数,就要在抓基础题型和方法上下工

12、夫。在求弦长和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掌握看起来比切线还好,说明常考的提醒引起了学生的重视,但是基础点的漏洞也因不中是而大量存在。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再过一遍基础知识点基本方法的复习! 文20题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1)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几何性质(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存在的问题(1)计算不过关;(2)待定系数法的应用不熟练;(3)代数式变形不灵活。理科数学21题试题分析 1.题型分析:该题考查函数的求导,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借助于存在和恒成立问题求m的最大值 本题是一道中高档题,在2010年在衡水市冀州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近两年多次在高三模拟题中出现。2. 评分标准:第

13、一问求导正确给1分,t范围正确给4分;第二问转化成关于t的存在问题给6分,转化成恒成立问题给8分,判断出单调性给10分,得出结果给12分,其它情况酌情给分。3. 得分情况: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1.13分。4. 错因分析:从得分情况来分析,平均分太低,说明很多学生的0分,少数同学本题得1分,得8分以上的同学非常少,满分的估计十多个,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待有难度的试题没有掌握一定的得分技巧,如果大部分同学把求导结果写出来,那么平均分要高出1分多。 从做题方法上分析,第一问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知道求极值的过程,但是求导、求极值是为了分析函数的大致趋势,了解函数的基本形状特征这一目的没有理解

14、,所以第一问中对运用极值条件求解析式中参量的范围分析不到位。若把第二问当做一个纯粹的存在、恒成立问题的话,可以看出学生们找不到问题的突破点,转化、划归能力较弱;若把第二问当做一个数形结合的问题来看,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第二问t的范围是第一问的子集,不知道结合第一问大致分析函数f(x)的形状,通过数形结合很容易分析出在1,m上f(x)的图像要在y=x 的下方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也看出来学生们不能很好的利用题目中的条件,没有真正理解出题人的意图。5、下一步复习建议:今后复习中要有意的训练学生的得分意思,不会做的题也要得一定的分.加强题型训练,提高问题转化能力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进行一题多练,不断变换同一试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文21题试题分析 本题在考试中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难度中等,大多数同学能将前两问写的很好,第三问大多不会或者计算错误。主要出现的问题:1.第一问:有少数同学求导不正确2.第二问:(1)步骤不完整,如没解不等式,直接写单调区间 (2)单调区间的写法错误百出:有的写成集合,有的写成不等式,有的将两个单调增区间并起来。这点也是本题主要错误。3.第三问:(1)没有分离参数的思想。(2)忽略定义域。(3)步骤不完整,没有描述单调性,直接求最值。(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