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55607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作者:张艳,秦琴,周度金,陈彬,陈敏 【关键词】 核受体;核受体辅活化子;核受体辅抑制子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它们是有希

2、望的药物设计靶标。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1 核受体的结构核受体有共同的结构,它的典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1 ,即A、B 、C、D、E 和 F 区。N 端(A/B 区) ,高度可变,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1) ,A/B 结构域的长度不一,由少于 50 至 500 多个氨基酸组成。核受体最保守的区2域是 C 区,即 DNA 结合区(DBD) ,DBD 区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2:CX2CX13CX2C (锌指)和 CX5CX9CX2C(锌指) 。每个锌指结构由 4 个半胱氨酸和中心部位的一个锌离子螯合而成。在锌指的柄部有三个不连

3、续的氨基酸称为 P 盒,它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在 DNA 结合区(C 区)和配体结合区(E 区)有一较短且不保守的结构称为绞链区(D 区) ,主要是在 C 区和 E区间起绞链作用,该区含有核定位信号肽(NLS) 。核受体中最大的结构域是 E 区,即配体结合区( LBD) ,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这个区含一个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2) ,在转录调节中非常重要。E 区的二级结构是由 12 个 螺旋组成,核受体的激素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 HBD)在 E 区。有些核受体还包含一个 F 区,在 E 区的C 端外, F 区的序列高度可变,其

4、结构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2 核受体的辅调节因子2.1 核受体辅活化子核受体辅活化子(coactivators)是由多种蛋白家族组成,如 p300,P/CAF 和 SRC 等蛋白家族。它们结合到配体活化的核受体上从而增强核受体介导的转录。辅活化子中的 LXXLL 基序称为核受体盒(NR boxes) ,是与核受体的 LBD 作用的共同基序。核受体3辅活化子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多样性,大部分都具有促进转录的酶活性。例如一些辅活化子(p300/CBP、P/CAF )具有内在乙酰转移酶活性,可使组蛋白乙酰化,而组蛋白的乙酰化与转录的激活密切相关。p300/CBP 和 P/CAF 还可以使其它的转录相关因

5、子(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从而调节这些蛋白的活性。在核受体转录激活中,核受体辅活化子发挥以下作用:它作为一个桥梁因子,募集调节因子到结合 DNA 的核受体,如 SRC 蛋白能募集 p300/CBP 到结合 DNA 的核受体3 。它使核小体组蛋白和各种在激素靶基因的启动子处转录因子发生乙酰化,如 p300/CBP 和 P/CAF,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HAT)和乙酰转移酶因子活性 4 。是DNA 结合受体与基础转录结构之间的桥梁因子。这些在核受体、染色体重塑复合物以及在激素激活的启动子处的辅活化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基因的转录。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核受体辅活化子 PNRC(prolin

6、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regulatory protein) ,它是以牛 SF1 作诱饵利用酵母双杂系统从人乳腺 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得到的56 。PNRC 编码 327 个氨基酸,富含脯氨酸,分子量只有 35 KD,比目前报道的大部分辅调节蛋白都小。经酵母双杂分析发现,PNRC 的 C 端的 23 个氨基酸序列(278300aa)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这一区域富含脯氨酸,包含一个 SH3-结合基序“SDPPSPS” ,基序中的两个保守的脯氨酸(P)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与大多数辅调节子以核心序列 LXXLL 与核受体反应不同,PNRC 是以

7、SH3 基序与核受4体相互作用的。2.2 核受体辅抑制子目前的核受体辅抑制子主要有 NcoR(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 7 、SMRT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8 、RIP13 (RXRinteracting protein 13) 、TRAC(T3 receptorassociating cofactor)等。这些辅抑制子以配体非依赖的方式与一些核受体结合,如TR、RAR、RXR 、VDR,也结合一些孤儿受体,如COUPTF、 RevErbA、PPAR、N

8、coR/SMRT 能与一些结合拮抗剂的甾体激素受体反应,如 ER、PR 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这些因子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活性,但 NcoR 本身并没有去乙酰化活性,它需再招募其它的辅调节蛋白形成复合物,如哺乳动物辅抑制子蛋白 mSin3A、mSin3B ,酵母中与哺乳动物有较高同源性的抑制子 Sin3p,在酵母中 Sin3p 与转录抑制子 RPD3 相互作用抑制基因转录。最近,鉴定出了与酵母 RPD3 同源的人的转录抑制子HDACs。RPD3 和 HDACs 都有内在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核受体在未结合配体时募集抑制子,主要是 NcoR 和SMRT。NcoR/SMRT 与 mS

9、in3 和 HDACs 构成复合物在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抑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 mSin3 核心复合物的分离纯化发现其中共有 7 种蛋白多肽,其中的一个多肽5SAP30 能与 NcoR 稳定结合,这提示 SAP30 是连接 mSin3 复合物和序列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的桥梁因子。HDAC 核心复合物也被分离纯化出来,其中的一些组分也存在于 Sin3 复合物中。因此,核受体辅抑制子复合物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成分的复杂复合物。与辅活化子的 LXXLL 基序的作用方式相似,辅抑制子 NcoR 和 SMRT 的LXXI/HIXXXI/L 基序介导其与核受体之间的识别。3 核受体与相关疾病乳腺癌是

10、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而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的标志物。乳腺癌中存在的 ER 主要是 ER,当正常乳腺组织变成致瘤物时,ER 的水平增加而 ER 水平降低。雌二醇(E2)通过 ER 调节生长、分化和生殖等生理过程, E2 也影响其它组织,如骨胳、肝、脑和心血管系统。ER 也作为手术后的预后指标,ER 阳性的病人的手术效果较阴性的病人更好。ER 已成为乳腺癌治疗最有效的靶分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分子水平阐明ER 的激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不同的试剂可阻断 E2 和 ER 的相互作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如他莫昔芬(Tamoxifen)和雷洛昔芬( Ralox

11、ifene)是 E2 的竞争性抑制剂9 。纯化的抗雌激素有拮抗剂效应,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作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纳托(司) 唑,能阻止雄烯二酮或睾酮向雌酮和雌二醇的转变。它是特异而有效的治疗乳腺癌的方法,相对于他莫昔芬,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小。ER 存在于人结肠癌细胞6HCT116、HCT8、DLD1、LoVo 、HT29 、Colo320、SW480 、Colo205 中。对人标本的研究发现,相对于 ER,ER 在正常和癌变的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低,在正常结肠组织中 ER 位于核内,而在结肠癌组织则位于胞质10 。因此, ER 是结肠组织中主要表达的 ER。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妇女的卵巢癌是

12、 ER 阳性。正常卵巢中的主要 ER 是 ER, ER 主要位于卵泡细胞,而 ER 主要位于膜和间质细胞。ER 是卵巢癌中的主要 ER。对人正常和恶变的卵巢的研究发现,相于对正常卵巢,卵巢癌中 ER mRNA 水平较 ER 水平增加。雄激素及其受体 AR 对雄性生殖系统,以及非生殖系统器官如前列腺的发育及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在前列腺,AR 表达于分泌性上皮细胞并对雄激素作用起应答效应。AR 在上皮细胞来源的前列腺癌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另外,一些研究发现,ER 在前列腺中高表达11 。ER 可在正常和癌变的前列腺组织被检测到。ER选择性配体有望被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总之,核受体超家族作为一类重要

13、的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及众多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核受体及其调控的代谢通路的紊乱也可导致肿瘤等许多病理过程。对于核受体的全面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诸如对于孤儿受体的研究,它们是否存在相应配体,辅抑制子是怎样结合到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上的,核受体与核受体,核受体与辅调节因子以及与 DNA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的调节机制如何,核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以7及对于核受体的药理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目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技术、

14、基因敲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有助于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核受体。参考文献1 RobinsonRechavi M, Escriva Garcia H, Laudet V. The n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J . J Cell Sci, 2003,116(Pt 4):585-586.2 Valledor AF, Ricote M. Nuclear receptor signaling in macrophagesJ . Biochem Pharmacol, 2004,67(2):201-212.3 Razeto A, Ramakrishnan V, Litterst

15、CM, et al. Structure of the NCoA1/SRC1 PASB domain bound to the LXXLL motif of the STAT6 transactivation domainJ. J Mol Biol, 2004,336(2):319-329.4 Huang ZQ, Li J, Sachs LM, et al. A role for cofactorcofactor and cofactorhistone interactions in targeting 8p300, SWI/SNF and Mediator for transcription

16、J. EMBO J, 2003,22(9):2146-2155.5 Zhou D, Quach KM, Yang C, et al. PNRC: a pro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regulatory protein that modulate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multiple nuclear receptors including orphan receptors SF1 (steroidogenic factor 1) and ERRalpha1 (estrogen related receptor alpha1) J. Mol Endocrinol, 2000,14(7):986-998.6 Zhou D, Chen B, Ye JJ, et al. A novel cros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