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36416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必修 1 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 一、是否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如何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 张福涛: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进入高中后化学学习的不适应性: 1. 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方面,高中教师一旦在难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

2、学习的不适应。 3.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4. 学习心理的不适应。初中化学学习相对简单轻松,学生心理压力小;高中生面临紧张的学习和竞争,若教师未进行积极的思想、情感疏导,极易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经过初中化学课改后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灵活,求知热情高,实践意识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远强于课改前的毕业生。但学生之间的差别较大,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缺乏严谨规范作风,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若不及时加以解决,随着化

3、学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情况将更趋明显。 第二,由于初、高中内容要求的不同或者所用教材版本不同造成的知识、内容的不连续。例如,化合价、氢气的性质、碳的性质、酸、碱、盐的定义及有关性质、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操作及实验设计)、分子量的求算等等。 那么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呢?我觉得最好是随着必修 1 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行衔接教学: 1. 要抓好知识体系的衔接。例如,对于化合价,鲁科版可以利用学习教材第 2 章第 1 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时加以强化,人教版可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先复习。 2. 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要根据实际,逐步加大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度。 3. 抓好学习策略的

4、衔接。立足课堂教学,抓好学法指导。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介绍学习方法和具体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指导。 4. 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许光:要谈初高中衔接,先看两个文献: 一是课程方案,其中有一句话:“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前提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二是 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初高中衔

5、接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衔接的时段主要可以有三个过程: 一是开课前选择 1-2 课时的时间对初中化学或科学的重点内容做一个知识上的传接。而从学习方法的传接上看,初中化学或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说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以记忆为主,那么高中化学就要求更高层次。 二是不占用更多的课时,就利用教材来进行衔接。可以从化学 1 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第一节的节标题是走进化学科学,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就要引领学生走进高中化学课程。 三是在化学必修 1 模块中随着教学的进程,做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有关衔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秀忠: 首先我们过于强化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其实质上就是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初中学到

6、的一些基础内容,而这些基础内容又在新授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种问题纳入到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当中去,在设计中可能要用到的必备知识,也就是学生已有知识,我们可以在前一节课中从知识、方法和思路上给学生提一下,让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都做好准备。其次我认为初高中的过渡就与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过渡,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过渡类似。 主持人: 虽然初高中的衔接非常重要,但是并不倡导用单独课时进行教学,而要结合化学 1 模块的教学进度,自然而然的完成。比如,化学 1 模块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元素化合物内容,而这部份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了一定的学习,那么就可以在进行某类物质的学习过程中顺带的进行复习。再如化合

7、价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 1 模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在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处复习典型元素的常见化合价。再如初中所学的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可以结合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活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还比如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初中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在“第三章的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处进行复习和提升。 二、如何具体看化学 1 模块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张福涛: 对于必修 1 模块的系统性问题,个别老师还是没有充分理解课标、没有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内容处理的特点。因此,依然用统编人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去评价现有的教材。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从初中到高中的必修 1 再到必修 2 ,

8、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则经历了对单个具体物质性质的认识到对某个元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认识再到元素间物质性质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而化学 1 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钠、铝、铁、铜、氯、氮、硫、硅 8 种元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知道化学 1 只进行典型元素的教学,不建立族的概念,因此化学 1 发展的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元素中心的认识。其次,从静态看,实际上是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用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这两个角度就可以将某元素的物质家族勾勒出一个系统。例如,硫元素的家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可以分为单质( S )、氧化物 (SO2、SO3) 、酸

9、 (H2SO3 、H2SO4、H2S) 、盐(Na2SO3、Na2SO4、Na2S ),从化合价角度可以分为 -2 价物质( H2S 、Na2S )、 0 价物质( S )、 +4 价物质( SO2、 H2SO3 、Na2SO3 )、 +6 价物质(SO3 、H2SO4、Na2SO4)。第三,从动态看,也就是要建立对类别间物质关系,以及类别物质间关系的认识。这两种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通过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建立的。 另外,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八大元素学习的背景,金属元素要特别注意与材料的联系以及在材料中的应用,而非金属元素则非常强调跟环境的关系。并且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要求,指出要用化学 1

10、 中的概念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这些概念原理内容包括主题 1 中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主题 2 中的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再者,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式也有建议,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因此,人教版和鲁科版都是通过前两章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搭建理论方法平台。鲁科版在第二章第一节介绍物质分类的时候,就给出了硫元素的坐标图,横坐标是物质的分类,纵坐标是化合价,那么第三节,学了氧化剂、还原剂之后,我们就能够分析纵坐标。这样到了第三章第三节再来学习硫元素的转化的时候,就能系统的用前面学过的理论来指导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许光: 对于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理

11、解,可以使老师居高临下的驾驭教材。之所以一直谈教材的系统性问题,我认为与老师以前固有的经验或思维近似有明确的关系。例如钠是讲碱金属元素,老师就有这样一种经验:钠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再如氯气则是讲卤族元素。然而老师必须明确虽然常见无机物性质与应用是化学 1 模块的一个实质性教学内容,但是现在所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承载的作用大大不同于以往。例如氯气,它的性质、用途这方面的知识所承载的目的是学了性质之后要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在这个目的下,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氯气的有关性质。到海水中的元素后会进一步完善氯元素同类物质的性质。再到必修 2 学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就会形成卤族

12、元素氯、溴、碘的知识系统。如果只抓具体的一个点,就会感觉必修 1 教材的编写有一些杂乱,但如果我们既能理解学这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真正用意,又能宏观的理解核心教学内容的系统,那么对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王秀忠: 由于与原来的教材有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个问题才能成为热点问题。老教材特别关注的就是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但是从教材开发来说,除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考虑学生因素和社会需求因素,一本好的教材必须要能够以最佳的状态糅合三个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在这三个版本的教材各有长处。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必修 1 的整个体系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化学

13、1 模块主要的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想尽可能多的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这就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因素。而要进行探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平台,这就要靠一些概念、原理来构建。从定量的角度说,要考虑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以及必要的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问题。在具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又要充分考虑了社会需求问题。因此具体到某一种元素,我们基本上是两条线:一是化合价,如硫;二是物质类别,如氮,通过这两条线,能够把一个元素涉及到的物质形成一个系统。 主持人: 明确的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都自成系统。就知识维度而言,我们反复强调化学 1 是以元素为核心,最终要给学生搭建

14、起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而在新课程中这个知识结构是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这两个维度搭建的。过程方法维度,最核心的是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其中还穿插着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实验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严格来说也是有体系的。就课标来说,明确规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材料,如金属;二是环境、生产和生活,如非金属。我想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到了这个系统,但是在实施层面上依然局限于原来的系统,如讲钠就一定要讲碱金属元素,讲氯气一定要从卤族元素出发。但有的老师也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将化学 1 模块的知识体系真正内化成为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行为,所以这一点需要跟老师们再强化一下。 三、具

15、体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教学经验是怎样的? 王秀忠: 控制深广度的一个基本程序就是,先看课标,确定一个粗线条;然后对比三个版本的教材,确定上限和下限,这样深广度就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脉络。经历了几轮高考之后,我们也将高考的要求纳入进来,但是有些老师也将其当作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来执行,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超纲,但超前。超前和超纲这两个问题从新授课的角度来说,本质是类似的。以下是建议在新授课中不要过多要求或弱化的内容。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量,是来解决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简单呈现,不要深挖掘。然后它的单位是什么,怎么规定的,多少是 1mol ,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16、这已经就到位了。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使用,在新授课期间能够以其为载体建立物质的量和个数之间的关系即可,不要盲目的将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高考题拿到这儿来。而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实际上也只要比较简单的呈现出来,鲁科版教材是通过表格,分析数据而得到结论,也不要去深挖掘,知道什么是摩尔质量,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就足够了。 接下来可能就是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在新授课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学习,如高三复习中加入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水平较高或时间很充裕,讲也未尝不可。最后就是物质的量浓度,认识一种表达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非常简练的引出这样一个物理量。在这还要涉及到两个表达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问题,包括固体溶解度,这也是一个表达组成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换算,是否有必要在这进行强化,还是要斟酌。当然简单的思维可以提出,但是没有必要在这进行大量的练习。 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虽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必须的,但是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