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53291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预习目标在“温故”中了解边塞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和情感。预习方法1、 结合导学案复习唐诗宋词,自主梳理、建构本课知识体系。2、 完成预习内容,并理清存在的问题。预习内容1、结合唐诗宋词模块,请结合下列表格,写出你所掌握的边塞诗的相关内容。作者篇名例句主要手法简析(表现感情)2、结合你所接触的边塞诗,完成下面几个小题:(1)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性词语?(2)边塞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学习目标 1、掌握边塞诗的解读方法。2、掌握边塞诗的主要考查题型和解题思路。学习重点掌握从题材入

2、手理解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师生合作 自主探究 学习过程一、温故,交流“预习案”的思考问题,二、知识梳理及训练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1)感情类型(2)主要手法(3)鉴赏方法二、高考体验1、(20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3、?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三、课堂演练1、(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巩固案【日作业】一、必做题:(10分钟)1、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下面这首诗歌

4、的解读,并迁移高考,解答相关高考题目:(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二、选做题:(8分钟) (2009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

5、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解析:第(1)小题侧重考查边塞诗的常识,如果不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答题就会失去方向。此外,还要能够用诗句内容具体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边塞诗的风格的。第(2)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二、(1)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

6、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三、(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

7、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

8、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

9、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

10、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周啸天)四、(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五、(1)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