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5395997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十中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知识积累与运用:(第1-8题,共25分) 1、请你做一回文字编辑,将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在横线上。(2分)契而不舍 缥渺 兀兀穷年 一反既往 锋芒毕露尽态极研 羁绊 大彻大悟 气冲斗牛 本色当行改正: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脑髓( su ) 讪笑( shn ) 嗥鸣( ho ) 鲜为人知( xin )B、弥高( m ) 嫉妒 ( j ) 斫痕( zhu ) 迥乎不同(jing)C、砭骨( fn ) 阴霾 ( mi ) 眼睑( jin ) 气冲斗牛( du )D、旺相(xing ) 盔甲 ( ku ) 庇护 ( b ) 义愤填膺(yng)3、选出下面朗

2、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2分)A、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C、其一犬/坐于前。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A我们来到海边,呼吸着海边新鲜的空气和碧蓝的海水。B多读多写是能否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C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D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3分)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答: , ? 。6、请你利用中小学生

3、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使上下联完整。(2分)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弃之可惜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7、下面四幅图片是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依次写出四幅图标代表的体育项目名称。(2分) _ _8、对经典文化的积累与识记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文字, 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在括号内填写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名。 (10分)打开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关山度若飞。”让我们领略了木兰战场生涯的壮烈;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同住山中,体验“山际见来烟, 。 ”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王维“独坐幽篁里, ”的琴声与长啸,聆听刘文房在暮色中“ ,杳杳钟声晚”的钟声;我

4、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夜,耳畔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故园东望路漫漫, 。”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的深深怀念;我们陪宋诗人赵师秀坐在孤灯下度过“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寞时光。我们读童年,了解主人公(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体会了主人公在苦难中长大的历程;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去畅游( )笔下的鲁滨孙的世界,体会他勇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走进( )的昆虫世界,与他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吟唱。得分评卷人二、口语交际及互动:(第9题,共4分)9、阅读下面的小幽默,简要回答问题。(4分)三个浑身泥土的淘气小子抱住怀特太太的脖子,问:“妈妈,明天是你的生日

5、,你要什么呢?”怀特太太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三个干干净净的乖孩子。”儿子们异口同声的嚷道:“真好,这样我们就有六兄弟了!”怀特太太话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孩子们说:“我们就有六兄弟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得分评卷人三、综合性学习及探究:(第10题,共6分)10、某班准备开展题为“长江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本班的学生完成以下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请写出描绘长江的诗句: , 。 (2分) 请帮助他们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主题拟一则公益广告。(2分)你拟定的广告词是: 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还想从什么角度进行探究性学习?(2分)得分评卷人四、阅读理解与分析:(第1126题

6、,共35分)(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1115题。(12分)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5分) 问其故( ) 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 及其日中如探汤( ) 孔子不能决( )也12、翻译下句:(1分)孰为汝多知乎?译文:1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2分)

7、1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15、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第16-21题。 (10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用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扔)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16、联系上下文

8、解释词语。(1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中的“味”的意思是: 。17、什么时候是捕鸟的最佳时机?用波浪线在原文上画出。(1分)18、下列对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分)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B、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乐趣。C、冬天适宜儿童进行的游戏不多。D、在百草园里捕到的鸟以麻雀居多。19、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我”在冬天的百草园里的三种活动,其中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2分)20、将文中加点的词“撒”换成括号内的“扔”好不好?为什么?(2分)21、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鲁迅。(2分)(三)阅读没有钓到的大鱼,回答下列问题。(第22

9、26题,共13分)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_”母亲说。“不,妈妈!”

10、孩子哭了起来。“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那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

11、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22、 鲈鱼钓猎还没有开禁,他和他妈妈为什么还到湖上钓鱼?(2分)23、他依据什么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的? (2分)24、在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横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答:应选( ),理由是:25、“他环视了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26、文中

12、“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4分)得分评卷人五、作文构思及写作(第2728题,共50分)2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在生活中,谁,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请你以“ 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要写出真情实感;3、字数在600字左右;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名人、公众人物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