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5339834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实验中学姚素婷曹刿论战 左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二、语音:刿()孚() 辙() 轼() 遂() 盈()靡() 玉帛() 鄙() 又何间()焉小惠未徧()弗()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2、牺牲玉帛3、齐师伐我4、又何间焉 5、肉食者鄙 6、弗敢加也 7、必以信 8、忠之属也 9、可以一战 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对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小信未孚:虽不能

2、察: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 难测也,惧有伏焉:望其旗靡:七、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八、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

3、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1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2)夫大国,

4、难测也(3)望其旗靡1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提示: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1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6、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二、语音 :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期()年 朝()于齐

5、间()进三、通假字 孰视之 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2、明日,徐公来3、能谤讥于市朝4、窥镜而自视 5、暮寝而思之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长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5、闻寡人之耳者: 6、吾妻之美我者: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形貌昳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

6、的话简要概括。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9、讽谏的结果如何?鱼我所欲也 孟子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生字 箪()

7、 蹴() 羹()死亦我所恶()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2、故患有所不辟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四、一词多义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行拂乱其所为:2、行道之人弗受: 行拂乱其所为:3、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五、重点词解释: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识

8、穷乏者得我与: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六、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10)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七、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使用

9、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2、归纳段意: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8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9“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10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11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1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10、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二、通假字 1、衡于虑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曾益其所不能 三、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四、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五、中心意思:六、课文内

11、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是人”指:(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其结果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

12、,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9)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出师表一、作者:题解:二、重点字词解释。中道崩殂: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懈于内:盖追先帝殊遇: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作奸犯科: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裨补阙漏: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 痛恨于桓灵也: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