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25133846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讲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2、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史实概览】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3、。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重点解读】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2)目的: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

4、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各等级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关系是相对的。(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国”与“家”密切结合(5)作用、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所蕴含的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A积极作用:宗法观念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B消极影响:宗法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

5、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共同作用: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观念建立和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史实概

6、览】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

7、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

8、;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重点解读】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2)铁犁牛耕出现和逐步普及;(3)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4)政府采取重农政策;2、特点:(略)3、影响:(1)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明清以来其存在阻碍了资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2)小农经济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根基;(3)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也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主题探究】1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

9、呈现出的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从分裂到统一:春秋争霸,秦灭六国。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形成。2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试从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举一例,简要说明这一结论。(1)政治:西周实行宗法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和县制逐步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策,(3)思想: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西汉董仲舒和南宋朱熹等人的发挥改造,成为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哪些影响?(1)

10、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使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3)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4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

11、国。(2)经济: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12、;【史实概览】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

13、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 “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科技、文化

14、、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太学出现、察举制。 【重点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1、君主专制:主要从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最高统治者(皇帝)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方,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

15、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3、思想: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省役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问题。(3)新儒学的特点:A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C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4)实质:借助上天的神权来加仑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