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502632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 PM2.5 的十个问答作者:谭知还1. PM2.5 是什么?PM2.5 即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这些颗粒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人 类头发的直径大约是 70 微米,比最大的 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PM 是英文 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准确的 PM2.5 定义要在“直径”之前加一个修饰语 “空气动力学”,这是因为 空气中的颗粒物并非是规则的球形,在实际定义及测量其直径的操作中,如果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且密度为 1 克/立方厘米

2、的球形颗粒一致,那就称其为 PM2.5。这样的定义也就决定了在 测定 PM2.5时,需要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 PM2.5 与更大的颗粒物分开,而不是用孔径为 2.5 微米的滤膜来分离。知道了 PM2.5 的定义,就很容易得出 PM10 的定义了 将定义中的 2.5 换成 10 即可,PM 10 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在 PM10 中,直径在 2.5 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被称为粗颗粒物,与 细颗粒物相对。2. PM2.5 来自哪里,都有些什么成分?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 PM2.5,但其主要来源 还是人为排放。人 类既直接排放 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 转变成 PM2.5。

3、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 PM2.5 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 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 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PM2.5 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 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 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 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2000 年有研究人员测定了北

4、京的 PM2.5 来源:尘土占 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各占 17%、10%、6%;烧煤产生 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废气贡献 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 6%;植物碎屑贡献 1%。有趣的是,吸烟也贡献了 1%,不 过这只是个粗略的科学估算,并不一定准确。该研究中也测定了北京 PM2.5 的成分: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铵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 69% 。类似地,1999 年 测定的上海 PM2.5 中有 41.6%是硫酸铵、硝酸 铵,41.4%是含碳的物质。3. PM2.5对健康有什么危害?PM2.5 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

5、、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 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气中 PM2.5 的浓度长期高于 10 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 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 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 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 8%。PM2.5 的危害固然不可忽视,但仍不可与吸烟相比。 对于烟民而言,千万不要有“反正空气 污染,抽不抽烟一个样”的心理。吸烟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风险上升 22 倍,女性的风险上升 12 倍;使中年人得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上升 2 倍。从全社会的角度

6、出发,降低 PM2.5这些看似不大的风险,收益却是很大的。美国环保局在 2003 年做了一个估算:“如果 PM2.5 达 标,全美国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 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相比当前的中国,美国当时 的空气质量已经相当不错,只有很少的地区存在略微的超标。如果中国的 PM2.5 能够达标,社会收益无疑将会是巨大的。上述关于 PM2.5 死亡风险的数据源自 2002 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分析了一 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 死亡率升高与 PM2.5 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 联,而与粗 颗粒物污染没有可靠的

7、关联。该项在美国进 行的前瞻性研究始于 1982 年,当时招募了 120 万的参与者。论文的结论是基于 长达 16 年的随访数据,是目前关于 PM2.5污染增加死亡风险最可靠的证据。4. 如果没有污染,PM 2.5 的浓度有多高,中国情况如何?即使没有人为污染,空气中也有一定浓度的 PM2.5,这个浓度被称为背景浓度。在美国和西欧,背景浓度大约为 3-5 微克/立方米,澳大利亚的背景浓度也在5 微克/立方米左右。中国最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 PM2.5 等纳入了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 仅限于国际上的 “低标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楚地指出,对于 PM2.5 的治

8、理工作将分三步推动:第一步是 2012 年在“三区九群”以及全国 31 个省会城市开展 PM2.5 的检测;第二步是对 113 个重点城市开展 PM2.5 的检测;第三步到 2015 年全面覆盖地级以上城市。根据浙江省环保厅方面消息,浙江省将成为 中国首个对外公布 PM2.5监测数据的省份。下一步,空气污染控制、有机废气治理、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城乡生活污染控制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将成为环保部 门的工作重心。浙江省 3 月 25 日首次对外公布了 7 个城市的 PM2.5浓度数据,最高的为宁波,当日 PM2.5 的浓度为 49 微克/立方米,最低的为舟山仅 30 微克/立方米,均未超过国家最新修

9、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75 微克/立方米的最高限值。但 27 日公布的日报信息显示, 26 日杭州 PM25 的平均浓度为 89 微克立方米,湖州和绍兴则是分别达到了 105 微克立方米和 101 微克立方米,大大超过最高限值。目前环杭州湾等城市 PM2.5 空气自动站共有 16 个,浙江省环保部门将每日公布一次 PM2.5 日均值。此外,浙江省 县级以上城市共 设有 153 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根据计划,这些点位将在 2014 年底以前陆续 具备 PM2.5 的监测能力。届时,浙江所有县级城市均将公布 PM2.5 数据。5. 其他国家实施 PM2.5 的标准了吗,标

10、准值是多少?自从美国于 1997 年率先制定 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许多国家都陆续跟进将 PM2.5纳入监测指 标。如果 单纯从保护人类 健康的目的出发,各国的 标准理应一样,因为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结果。然而, 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各国的污染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制定极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只能成为一个华丽的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 2005 年制定了 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 WHO 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了阶段性目标

11、,其中目标-1 的标准最为宽松,目标-3 最严格。下表列举了 WHO 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 标准。中国拟实施的标准与WHO 过渡期目 标-1 相同。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一样 ,与目 标-3 基本一致。欧盟的标准略微宽松,与目标-2 一致,澳大利 亚的标准最 为严格,年均 标准比 WHO 的准则值还低。标准的宽严程度基本反映了各国的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越好的国家就越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世界卫 生组织(WHO)和一些国家的 PM2.5标准(单位:微克/ 立方米)】6. 中国的 PM2.5标准和其他国家比,很落后吗?中国的 PM2.5标准拟于 2016 年生效, 虽然比美国落后了一二

12、十年,但和欧盟的 2015 年生效相比,也不算太晚。如果仅从标准的数 值来看,中国即将 发布的新标准已经与 WHO 过渡期目 标-3 一致,虽然落后于 发达国家,但也算是开始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然而,即使标准值相同,而 评判是否达 标的方式不同,约束力是有极大差异的。举个例子,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于 1996 年,其中 PM10的日均标准为 150 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国 现 行标准一样严格。但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 1 天超标,否 则就算不达标,超 标地区需要提交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而在中国的标准文件中,没有类似的规定。各地区在 执行标准时,只是计算每年的 “达标天

13、数”和“达标率”。PM 10 的标准至今已经执行了 15 年,一个 86.2%的达标率还可以作为正面消息报道。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依然没有规定多高的达标率才是可接受的。WHO 和其他国家是怎么 规 定的呢?WHO 要求每年最多有 3 天超标(99%的达标率),澳大利亚最多 5 天,而美国和日本要求的达标率为 98%。中国 PM2.5标准的落后不仅是在标准值,更重要的是在约束力上。7. 新标准即将发布,为什么要到 2016 年才实施?对于这个问题,标准制定者是这样回答的:“考虑到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及目前全国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结合现行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为保障

14、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将全国 统 一实施本标准的时间定为2016 年 1 月 1 日,以便为 各地区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加强标准实施的有关配套工作。”这么说有道理吗?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 于 PM2.5标准的制定过 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我 们就以这两个国家为例。美国早在 1994 年就宣布要增加 PM2.5 的指标。 1994-1996 年间,开了多次研讨会,在 1996 年底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 见期 间共接了 14000 个电话,收到 4000 封电子邮件、50000 份书面或口头意见,而且多次通过听证会、会 议、电视节目征求意见。经

15、过这番 诚意十足的意见征求, 终 于在 1997 年 9 月 16 日发布了 PM2.5 的标准。但在那时,尚未展开全国的 PM2.5监测,直到 1999 年各州才陆续开始, 2000 年 PM2.5监测常规化。澳大利亚在 2001 年开始考虑,并在 2003 年制定了 PM2.5 的非强制标准。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检讨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并准备于 2005 年开始考虑制定强制标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反 对 者认为应该直接设立强制标准,否则 缺乏约束力,意义也就不大。澳大利 亚环保委 员会(NEPC )认为当时缺乏足够的 PM2.5监测数据,没法很好地评估不达标会 带来怎样的影响

16、, 坚持了原先的做法。直到 2011 年,澳大利亚的 PM2.5 仍然不是 强制指标,不过这期间一直在做大量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工作。中国的 PM2.5强制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中,并 拟于 2016 年实施, “实施”的含义应该是指开展常规检测并公布结果。美国从 1997 年发布标准到 2000 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 2003 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考 虑到中国的国情,延后几年“实施” 有其合理性,但是四五年的时间是否太长了呢?8. 怎么测定 PM2.5?空气中漂浮着各种大小的颗粒物,PM 2.5 是其中较细小的那部分。 测定 PM2.5的浓度需要分两步走:(1)把 PM2.5 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2)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 的重量。目前,各国 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 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第二步。将 PM2.5 直接截留到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 这就是重量法。值得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