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10063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及目标1.1.1项目名称: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1.1.7项目建设目标1)项目建成后,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的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开发能力、脱毒微型薯生产能力和脱毒种薯供应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马铃薯科研开发、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的中心和脱毒微型薯(原原种)生产和供应中心。2)通过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和几个配套良种繁育基地的协调发展,加大脱毒种薯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加强脱毒种薯销售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力争在3年内使全省马铃薯脱毒良种普及率达到50%以上;5年内全省马

2、铃薯良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引进适宜*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的繁育推广进度,确立和保持*在马铃薯脱毒良种的繁育推广方面的优势地位。3)执行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监测,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4)建设10万吨/年的淀粉生产基地。5)建设1000吨/年的薯片生产线。6)组织开展全省及西北地区的马铃薯学术交流,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宣传、推广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和脱毒种薯的生产与应用。1.2项目建设单位简介1.2.1单位概况2006年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自愿地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了多方好评。建成黄土高原粗沙多

3、沙区治理开发的典范;以工补农、工农互助的典范;农业综合开发的典范、科技扶贫的典范、北方农牧交错带旱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的典范和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1.3技术依托单位概况学院现有教职工25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4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1人;留学回归人员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三五人才”10人。设有遗传学、作物育种、植物资源与生产、种子工程、耕作与生态等5个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等4个研究所;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国家杨凌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4、农业部旱区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作物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品质改良实验室、*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个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麦类作物学报杂志编辑部2个。学院是*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现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农学专业为*首批名牌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为*重点学科,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资源学、种子工程、农业推广、高等学校教师等6个涉农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70多年来,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各类人才13423人,其中博

5、士后4人,博士71人,硕士258人,本专科生5530人,成人教育学生7560人。学子遍布国内外,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著名小麦育种学家赵洪璋院士、我国农业区划学科奠基人之一沈煜清教授、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现*副省长朱静芝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现有在校学生1133人,其中本科生876人,硕士研究生198人,博士研究生59人,另有成人教育在册学生2400余人。1.4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1)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3)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4)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5)国家种子工程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计划。6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7)#2006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8)建设方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9)国家计委计投资1993530号文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10)建设部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定额; 11)其他文件资料。1.5可行性报告编制内容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规程,国家农业部等有关政策法规,本可研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生产加工、综合利用以及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选址、工程技术与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论证和研究。1.6建设方案与研究结论1.6.1建设内容及规模1)功能定位马铃薯标准化生

7、产和深加工项目定位为把基地建设成一个集马铃薯种薯生产、检测、销售和马铃薯深加工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以带动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马铃薯种植、推广和深加工。2)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建设用地150亩,试验推广用地1500亩,项目其内推广商品薯基地500万亩。项目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正常年份年产马铃薯原种8000万个,食用种薯2000吨,工业种薯3000吨,商品薯12万吨,马铃薯淀粉10万吨,薯片1000吨。1.6.2劳动定员及职工来源本项目共需员工485人,各类人员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岗位工作的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从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中选聘。1.6.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本项目总投资为2533

8、4.2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759.90万元,流动资金为12574.35万元。项目建设投资与流动资金筹措方案为自筹和银行借款两种。银行贷款16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7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9000万元),自筹9334.2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自筹5759.90万元,流动资金自筹3574.35万元)。1.6.4财务评价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正常年份年销售收入58870.00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3885.42万元;项目正常年份利润总额为7635.21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30.14%,投资利税率40.1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20.80%,税前27.86%;项目净现值(Ic=10%

9、)税后14259.64万元,税前25311.30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税后7.94年,税前7.39年。项目贷款偿还期为5.41年,含3年建设期;项目盈亏平衡点为49.76%。说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项目经济上可行。1.6.5研究结论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条件具备,工艺技术方案切实可行,项目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建议银行贷款及时到位,以便项目早日建成见效。1.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项目投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序号项目名称指标备注1计算期(年)152建设期(年)33项目总投资(

10、万元)25330.18 3.1基本建设投资12759.90 其中:银行贷款(万元)7000.00 自有资金(万元)5759.90 3.2流动资金12570.28 其中:银行贷款(万元)9000.00 自有资金(万元)3570.28 4总营业收入(万元)58870.00 正常年份4.1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3885.42 正常年份5利润总额(万元)7635.21 正常年份5.1所得税(万元)2519.62 正常年份5.2投资利润率(%)30.14%正常年份5.3投资利税率(%)40.11%正常年份6财务内部收益率(%)20.80%税后27.86%税前7投资回收期(年)7.94 税后7.39 税前

11、8财务净现值IC=10%(万元)14259.64 税后25311.30 税前9贷款偿还期(年)5.41 含建设期10资产负债率(%)0.30平均11流动比率(%)3.21平均12速动比率(%)2.54平均13新增就业人数(人)485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2.1马铃薯产业是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2.1.1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中国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且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面积还在不断下降。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一个灾害频

12、繁的国家,从此角度讲,也必须提高粮食单产。1998年国内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加上各种建设挤占耕田,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开始下降。1998年2002年全国净减少耕地5945.15万亩。1998年至2001年,全国水稻面积减少3600万亩,总产量减少2100万吨;玉米播种面积减少7600万亩,总产量减少1600万吨;小麦播种面积减少1400万亩,总产量减少1900万吨。从增产力看,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单产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产进一步增加难度很大,且不会有持续、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还要寻找新的途径。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与之对照的是,马铃

13、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迅猛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每年在以约4.5%的速度增长。截至200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10多万公顷,占世界的25%;总产量4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人口增加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靠增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它们的总产量,进而增加粮食安全的可能很小。而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粮食安全的压力。根据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供求的经验数据,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当粮食播种面积大于17亿亩时会导致粮食过剩,引起粮价下跌;当粮食播种面积小于16.5亿亩时会导致粮食供给紧张,引起粮价上涨

14、。实际上,200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下滑到16.5亿亩以下。而目前粮价上扬从而引致物价的全面上扬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2.1.2大力推广马铃薯新技术,能保障粮食安全在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措施之一,马铃薯有着远大的增产潜力。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平均单产已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但马铃薯的产量却在每公顷14吨左右,低于每公顷16吨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荷兰一些地区每公顷100吨的产量,增产空间巨大。马铃薯以其顽强的适应性和高产、高淀粉质、易饱涨、可久贮、煮食快捷,而且在地底生长,不易遭到破坏及盗窃等等先天性的优越性,帮助欧洲人捱过了史上数

15、次重大饥荒和战乱。1845年,一种引致马铃薯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袭爱尔兰,令大批土豆变黑并且枯死,酿成长达5年的饥荒,夺命近200万,亦驱使同样数目的饥民向北美迁移。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土豆也就没有今日的美国。2.1.3推广马铃薯新技术,能降低粮食供给对国外的依赖在中国,很多人是吃着土豆长大的,随便翻翻各地食谱,就知道土豆受欢迎程度。统计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四分之一,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 这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这些多年来吃得都“比较烦”的“山药蛋”,每年还要花费10多亿元人民币向世界购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马铃薯生产面积只有18万公顷、年产量只有800多万吨的荷兰,每年仅从马铃薯鲜薯及冷冻马铃薯制品贸易中就可从其他国家净赚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5亿多元。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但每年还要花费10多亿元人民币从国外进口。入世后,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都要放到国内国际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