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04319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行性实施报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最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一)有利条件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诸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无论是从自然资源的种类、总量还是质量来看,我县都是宁波市自然资源相对富集地区,这使得我县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先天优势。水资源相对丰富。我县产水面积为185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0.48亿立方米,县域水资源总量约17.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46立方米,已开发水资源3.39亿立方米(含白溪水库),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0%(国际警戒线为40%)。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象山港底部的黄墩港、三门湾北部的岳井洋,可分别建成

2、装机容量5.9万千瓦、4.1万千瓦的潮汐电站。规划中的双峰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60万千瓦,茶山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可达到1800万千瓦。海岸线长达176公里,风场资源比较丰富。每年利用畜禽粪便的沼气开发利用量可达到上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大。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62.5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44%。森林覆盖率62.0%,森林总面积占宁波市的25%左右。目前,我县已划定81.81万亩林地作为生态公益林, 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5.46万亩, 省级24.76万亩,县级31.59万亩。海洋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长176公里,河口岸线2.81公里。县辖象山港海域面积91.60平方公里。县湿地总面积

3、85.71万亩,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5.65万亩。目前滩涂养殖已达15万亩。港口岸线以及水运条件十分优越。县辖海域内共有岛屿44座,面积5.17平方公里,礁55座。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旅游资源涵盖7大主类,20个亚类,涉及到51种基本类型,资源丰度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古镇和古家具等人文旅游资源,很有自身特色;温泉度假资源具有独占性,海岸风光、海岛资源中群岛、海岸整体组合优势好,有利于整体开发。2、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29.87亿元,“十五

4、”时期年均递增13.5%;人均生产总值2688美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分别位列第82位和72位。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特色行业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服务业较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成绩喜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2.91亿元,专利授权数由2000年的167项增加到2005年的268项。教育事业得到高度重视,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评和省

5、级文明城市验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440元和6919元。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城乡统筹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中等城市雏形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宁波重要的交通节点和能源基地。“五大网络”工程顺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转移工作力度加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开展卓有成效。3、各项工作基础较为扎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思想渐趋统一,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我县在循环经济工作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发展战略一以贯之。“

6、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思想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我县就开始了建设生态县的有关工作。“十五”计划明确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循环经济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县的主要抓手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资源环境意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逐步统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为各级、各部门的普遍共识。工作抓手扎实有效。为推进生态县建设,适时启动并扎实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2005年以来正式启动了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

7、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工作。以国华宁海电厂为依托,引进和实施了一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链接项目。目前正积极探索建立以万元GDP能耗、水耗和排污量为主要内容的绿色GDP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成就喜人。我县1999年底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全国生态示范区。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被列入省循环经济建设“991”工程,目前发展形势良好。以生态县建设和循环经济建设为载体,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率明显提高。(二)约束条件近年

8、来,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我县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不足全国一半,且后备资源有限。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面临着工程性、季节性缺水和外调的压力,局部地区经常发生严重缺水现象。经济增长仍继续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全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尘类颗粒物污染物高于省定标准(每月8吨/平方公里),且有持续增高的趋势;由于多种原因,我县属于重酸雨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颜公河等流域水

9、环境不容乐观,水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固体废弃物大部分能得到回收利用与合理处置,但利用与处置的水平仍然不高。3、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仍需加强。全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尚未完全深入人心。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各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专栏1 我县生态环境及承载力分析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状况。我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主要污染物是尘类颗粒物,降尘年均值为每月8.61吨/平方公里,略高于浙江省暂定的每月8吨/平方公里的标准,且有持续增高的趋势;

10、空气质量良好,除PM10有轻微的超标现象外,所有监测点SO2、NO2、TSP的1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均浓度均满足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酸雨状况。根据国家酸雨质量状况分级标准衡量,2004年我县酸雨状况属级,为重酸雨区,且有进一步加剧现象。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我县7个地面水常规监测点的监测表明: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凫溪水系、白溪水系水质各项污染指标的平均值均能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标准。白溪和青溪水质较好,全部河段都为类水体。而颜公河水环境不容乐观,杏蒋断面水质为劣V类,总磷、总氮等主要指标均大幅度超标,水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海域水环境质量。象山港、三门湾的pH值、溶解氧

11、、化学耗氧量、石油类和非离子氨均能满足海域环境功能水质控制要求。象山港海域无机磷符合二类海水标准,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标准,其他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三门湾海域油类符合三类标准,无机氮符合四类标准,其他指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象山港、三门湾海域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受污染程度还较轻。固体废弃物现状 我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2004年全县生活垃圾产生量19.16万吨,其中中心城区产生量为5.37万吨,全县“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保洁网已经建立并运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6.22万吨,其中回收和综合利用量达6.02万吨,占96.78%,处置量0.20万吨,占3.22%。总体上我

12、县的大气质量状况较好,但酸雨情况极其严峻;地表水污染快速增加,海域水环境质量尚可;固体废弃物大部分能得到回收利用与合理处置,但利用与处置的水平仍然不高。(三)重大意义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动力。我县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难以为继。今后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必须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外延式粗放型的扩张到内涵式集约型增长模式的转变。 2、发展循环经济,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生态

13、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是区域性、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才能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同时,循环经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全县生产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宁海生产更加发展、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

14、美好。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二)发展模式设计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性混合型”模式,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从落实“3R原则”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循环。重点规划三个层面的发展方向和五大板块建设。三个层面包括

15、:微观层面重点在一、二、三产业中推行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现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中观层面重点在构建产业生态链,建设循环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社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产生最小化,突出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宏观层面突出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化、推进和谐发展。五大板块建设就是建设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社会和循环型城镇。硬件建设软件支撑循环型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园(产业共生物流循环)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层次经济技术政策文化宁海循环经济系统目标: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体系(绿色工作/绿色消费)硬件支撑体系统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旅游设施)物质流 能量流信息流 价值流回收利用体系(静脉产业)循环型产业体系(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绿色服务业)专栏2: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三)基本原则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