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03315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策划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策划书1 公司简介1.1 创业背景日益严峻的交通形势表明,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已经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紧迫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国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47%,预计2011年将达到48%。按现在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在“十二五”中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会突破50%的关口,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11年2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1亿辆,去年全国新增机动车2048

2、万辆、驾驶人1317万,有20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尽管近年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有较大改观,但依然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占了七位。同时,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造成的损失巨大。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

3、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1亿元。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万起,造成2.7万人死亡、11.7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3%、12%、10.6%和5.3%。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起,同比增加3起。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

4、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公司介绍途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智能化交通设施产品的研发,及生产、销售和安装,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一体的科研型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在交通设施上的应用,实现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安全、提高人们生活效率和质量、节能减排的目标。公司依托智能交通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兴起,针对目前市场上所应用的交通信号灯,交通安全附属设施,交通标志以及交通诱导设施,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优化改进。使其能够适应近年来逐渐发展的智能交通领域,应用于道路、桥梁、隧道等领域,改善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增

5、加行车安全性。公司标志以两条相交道路为主题,上部采用交通信号灯红、黄、绿三个颜色,与下部相交道路一起组成一个奔跑的人的形状,象征着积极向上。1.3 产品介绍本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公共交通设施、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设施、智能交通安全设施以及其他交通领域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2 核心技术交通安全是交通领域永恒的研究课题,其中视距不良路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车安全,这就要求公路及城市道路在设计、施工时必须保证各种视距的要求。而在急弯、交叉口等路段,由于受地形环境及周围建筑的影响,造成视距不良,若驾驶员来不及反应,则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即使能够做出反应,往往造成车辆急刹车、停车、甚至熄火,对驾驶员的舒适性产生

6、影响。尤其在夜晚,由于光线较暗,且驾驶员易产生疲劳,此外道路上车辆较少,车辆行驶速度较快,这种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大大增加。本文所述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是在实现安全会车的基础上,能使车辆可以移动交会且不用停车,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连续性。针对视距不良路段的交通特性,以及目前所使用的解决视距不良路段安全问题的产品所存在的不足,我公司设计了一种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2.1 设计思路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来车提醒系统,可以应用于急弯、交叉口、陡坡和临街道路等视距不良路段,从而极大地提高道路安全性。该系统基于感应式信号控制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在实现感应信号灯提示视距外是否有来车的

7、基础上,又能通过连续布置、一一对应的检测器及信号灯,随着车辆依次经过检测器,触发视距外可能与之产生冲突的道路上对应位置的信号灯亮起,产生“流水灯”的效果,以此提示驾驶员对向来车的位置及其行驶速度,使信号灯不再仅仅停留在提示对向来车是否“存在”,而是能反映出“距离多远”、“速度多少”,从而能够起到动态控制车辆交会,即移动交会的作用。2.2 山区急弯应用由于山区坡道转弯处的交通情况较为复杂,是交通控制中的难点,容易造成车辆刮擦等事故,对于某些路段弯道半径小,且道路狭窄,若两车对于前方来车情况不了解则十分危险,特别是一些大型客、货车在弯道处会车更是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主要实现控制车

8、辆在弯道前方预先设置的加宽会车区域会车,以避免车辆在弯道处相遇发生事故。本文就以山区单车道公路,设计时速40km/h为例,做详细分析,如图1所示。图1山区弯道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单侧设计示意图对于弯道两侧来说,该系统的设置方式是对称的,在此仅对一个方向予以说明。图1中上方道路编号1-12的矩形框为检测器,下方道路两侧编号1-12的圆为信号灯,编号相同的检测器和信号灯一一对应。信号灯1至信号灯4的区段为缓冲区,此区段作为驾驶员的反应区域,主要作用是为驾驶员提供足够的距离,以保证观察到信号灯亮起并及时做出制动反应。由于车辆进入缓冲区时车速较高,为使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则适当增大信号灯的间距,本

9、文设计中取10m。同时将对应检测器的位置相对于信号灯前移,在车辆到达信号灯前即可触发信号灯亮,避免车辆未观察到信号灯亮起就已经通过该灯。假设弯道两侧同时有两车到达第一个检测器,为保证两车可看到前方信号灯亮起,则检测器相对于信号灯的前置距离S应满足条件:式中:设计车速(km/h);D车道宽度;设计时速时驾驶员视角,40km/h时取90。取正常人反应时间为0.3s;按40km/h,车道宽度3.5m,计算S=5.08m。理论上S越大,驾驶员就越容易观察到信号灯,但距离过大,会使整个系统布设距离过长。本文设计中取10m。信号灯4至信号灯12的区段为制动区,在此区段内车辆可调整车速,以保证不超越亮起的信

10、号灯行驶,最终在会车区与对向来车交会。假设车辆在看到缓冲区最后一个信号灯时才做出反应,且车辆速度较快而无法及时制动以做到移动交会,则应保证车辆可以在制动区终点制动至停止,即制动区段长度不应小于相应设计时速的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按照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事实上,缓冲区的设置已包含驾驶员的反应距离以及车辆制动延迟距离,制动区长度依然采用停车视距的目的是为进一步保证安全。在40km/h设计时速时停车视距为40m。制动区信号灯的布置以达到灯光连续,产生“流水灯”效果为宜,可根据设计车速不同调整信号灯间距与数量,随车速逐渐降低,可逐渐减小信号灯间距,理论上信号灯越密集,则

11、动态效果越好,太少则动态效果不明显。但考虑实际运用中数量过多易造成浪费,本设计中采用6m和4m的间距布置。如图1,本例中信号灯4至信号灯9的间距为6m,信号灯10至信号灯12间距为4m。由于检测器与信号灯数量相等,而检测器的布置距离大于信号灯布置距离,所以从某一信号灯开始,检测器的间距会大于信号灯的间距。本例中检测器6的位置与信号灯6的位置对应相等,之后的传感器平均布置直到结束。最后一个检测器布置在车辆刚好可以看到弯道来车的位置,此时两车可互相看到,则无需信号灯指示。2.3 其他路段应用简介2.3.1 交叉口在交叉口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和山区急弯处的设计原理相同,如图2所示:图2感应式移动交

12、会系统在交叉口的设计示意图图3 交叉口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不同时间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中以两条单行线交叉口处为例,图中虚线矩形框为对应数字假想车辆位置,如左侧1号车辆经过所在道路检测器,触发下方道路上对应信号灯亮,考虑交叉口宽度,在信号灯后与交叉口宽度相等距离的信号灯同时发光,即图中实心圆。随着车辆前进,信号灯依次向前亮起。下方2号车辆“跟随”亮起的信号灯前进,则可在红色车辆刚好通过交叉口后到达交叉口,并顺利通过,如图3,左侧为1号车到达交叉口时两车位置,右侧为一号车刚好通过交叉口时两车位置。由于检测器布置距离等于信号灯布置距离,并且一一对应,所以传感器间距等于信号灯间距,信号灯依次亮起形成前进

13、效果,其速度等于视距外道路车辆的行驶速度。2.3.2 道路合流处在道路合流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设计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4处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设计示意图原理与交叉口处类似,但由于不需要考虑交叉口的宽度,车辆经过传感器只要触发对应位置的信号灯亮即可,在此不做赘述。图 5 感应式移动交会系统模型3 市场分析3.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市场概况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有效的融合起来,并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特征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

14、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系统。城市智能交通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以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使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智能联系,借助系统的智能,车辆可以在道路上安全、自由地行驶,靠智能化手段将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到最佳,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研究表明,采用智能交通系统(ITS)可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二至三倍,可使交通拥挤降低20%-80%,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油料消耗减少30%,废气排放减少26%,交通事故可以成倍地减少,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15、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能交通形成一个系统概念,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1992 年)、欧洲高效安全欧洲交通计划(PROMETHEUS,1986 年)、欧洲车辆安全道路结构计划(DRIVE,1989 年)日本的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1995 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以解决日趋恶化的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

16、故和环境污染。美、欧、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上ITS 开发应用的最好国家。从它们发展情况看,ITS 的发展,已不限于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等问题,也成为缓解能源短缺、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中国ITS 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988年北京市从意大利引进了两套电子监控设备,开创了我国城市交通领域使用电子监控设备的先河,随后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科技部、交通部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ITS技术,并取得了长足进步。1999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交通部、科技部的组织下,该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