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4874303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4).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 考核要点 一 社会态度概述 1 识记 1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2 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2 领会 1 态度的认知功能 2 态度的情绪功能 3 态度 的动机功能 二 社会态度与行为 1 识记 1 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 2 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 2 领会 1 来自情境的因素 2 来自自我的因素 3 态度 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三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 识记 1 服从 2 内化 3 同化 2 领会 1 海德的平衡理论 2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3 综合应用 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四 态度的测量方法 1 领会 1 总加量表法 2 投射法 3 生理反应法 2 简单应用 1 社

2、会距离尺度法 2 语义分析法 3 内隐 态度测量法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第五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二 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一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态度是由认知 情感 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 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 它是外界刺激与 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态度的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即行为的 准备状态 一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一 态度的认知功能 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 某一特 定态度一旦形成

3、 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 就会影响对 后继刺激的接受 对于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 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 一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二 态度的情绪功能 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 某种 目标 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 足 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 满足的情绪 一 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三 态度的动机功能 态度具有动机作用 态度将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 它规定了什么是偏爱的 什么是期望的 什么是渴求的 什 么是想要避免的 态度的动机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1 适应功能 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彤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 应环境的作用 2 表现功能 态度可使主体摆脱内部矛盾或

4、紧张 成为表现自己个性的工 具 3 防御功能 态度可促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 超脱群体情境以保护自己 二 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内隐态度 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 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 象的情感倾向 认识和行为反应 二 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观点 1 相同态度客体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能共存于人的记忆中 2 出现双重态度时 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 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理 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 当人们检索到外显态度 且它的强度能超越和 压制内隐态度 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 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丢检索外显 态度时 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 3 即使外显态度被

5、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 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 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 如一些非言语行为 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制 的行为反应 4 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 内隐态度的改变则较难 那些态度改变技术通常改 变的只是人的外显态度 而非内隐态度 5 双重态度与人们的矛盾心理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面临 种有冲突的主观情境 时 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一种更易获取的态度 二 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双重态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压抑 当某种态度的产生会唤醒焦虑 这种态度就可能会被人们排除在意 识之外 如果人们对于同样的态度客体另有一种有意识的态度 这就产生 了双重态度 2 独立系统 格林沃尔德和巴纳杰

6、1995 将这样的一种状态称之为 分离 具体是指人们既有不能觉知的内隐态度 又有能够觉知的外显态度 此两 种评价相互独立 一个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另一个则影响人 的外显反应 3 动机性压制 指个体能完全意识到他们的内隐态度 然而这种为隐态度通 常是不符合社会逻辑规范的或个人所不想要的 这就驱使他们要用一种完 全不同的态度去压倒和战胜它 4 自动压制 是指个体以外显态度压制或超越内隐态度的过程本身是自动化 的 只要人们有能力从记忆中检索到外显态度 它就会自动地超越和压制 内隐的态度 即外显与内隐态度有自动化的连接 以至于人们并不能意识 或感受到内隐态度的存在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

7、 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三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一 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一 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 1 态度的稳定性 2 态度的重要性 3 态度的来源 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二 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 有时你不能从态度本身的角度来探讨态度和行 为的一致性 态度对象的具体特点也决定了你 是否能保持言行一致 这里存在着一个刻板效 应的问题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态度更能预 测他们对群体典型成员表现出的行为 而对该 群体的非典型成员 人们表现的行为不一定一 致 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三 来自情境的因素 四 来自自我的因素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态度时 态度才会影响行 为

8、 有自我意识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 三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态度行动模型 1 Fishbein和Ajzen 1975 1980 提出了态度一行为关系的理性行为模式 该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的行为意向能预测他的行为 行为意向又有两个主要 的预测变量 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社会规范 2 Ajzen和Madden 1986 1992 提出了应该在理性模型中加入一个新的变量 知觉到的对结果的控制能力 从而就得到了 计划行为 模型 3 态度的易得性 态度的易得性是指当对象出现时态度更可能被最先激 活以更快速度从记忆中被提取和表达 并对行为有很强的决定作用 Fazio 1982 1986 1995 认为基于直

9、接体验的态度最易获得和发生作用 4 自主行动模型 Fazio认为态度能够自发地和自动地被激活 而不需要 积极的注意和有意识的思考 理性加工就能实现 在这一模式中 态度的 选择性和调整态度与行为关系有关 而选择性的过程先于行为而完成 因 此 激活的态度会自动引起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二 态度转变的途径 说服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一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提出了态度形成过程要经 历三个阶段 1 服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 的行为称为服从 2 同化 人们不是被

10、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 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 内化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 变自己的态度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二 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 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上的各种人 事物和概念 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 有的则联成一体被我们认知 海 德将联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 个体对单元 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其中P代表个体 O X代表态度对象 一分别代表肯定关 系 喜欢 与否定关系 不喜欢 平衡与不平衡是有规律 的 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则是平衡结构 为

11、负 则 为不平衡结构 如图5 1 海德虽然也是从认知角度探讨态度 变化 但他更强调个体的某种态度需要他人有关态度的影响 即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变化的影响 故平衡理论又称为人 际关系理论 新的态度研究发展出了联接网络模型 associative network mold 这一理论把态度视为相互联系的结点 这些结点是和 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相一致的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三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当个体发觉自己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时 便出现了不协调状态 不协调状态有程度的高低 取决于 两个因素 一是认知因素对个人的重要性 二是不协调的认 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产生认

12、知不协调后 人 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 由此而产生解除 不协调的动机 态度也就随之而改变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1 改变认知因素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 都可能使双方 协调 解除失调的方法有三种 1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 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于协 调 2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 3 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一 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2 引起失调的原因 1 威慑不足 2 诱因不足 3 公开观点 4 引起与态度相反的结果 5 自由选择 二 态度转变的途径 说服 一 沟通者 1 沟通者的权威性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或 者的态度 2 对沟通者的喜欢程度 某些方面 如外

13、表 有吸引力的说服者比吸引力低的说服者更能说 服别人 二 态度转变的途径 说服 二 沟通过程 沟通过程是将信息内容以最易被他人接收的方式传递出去的 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明智的说服者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 尽量真实地反映事实 2 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 3 有区别性地进行说服 4 有步骤地进行说服 登门槛效应 门面效应 5 通过行为改变态度 6 利用群体规范进行说服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一 总加量表法 二 社会距离尺度法 三 语义分析法 四 投射法 五 内隐态度测量法 六 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测量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 面 方向反映的是个人对客体的反

14、应 内容包 括喜欢或不喜欢 肯定或否定 态度的强度是 个人对客体的感觉强度 也就是其力量与深度 一 总加量表法 总加量表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 R A Likert 所创用 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 它是由若 干个问题组成 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作的反应而 给予分数 以代表该人对某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最后研究者将各人的调查量表所得的分数加在一起 可以代表该人对某个对象的态度 分数越高表示态度 越肯定 二 社会距离尺度法 社会距离尺度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S 布加达斯 1925 创立 以衡量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 测量方 法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

15、映不同社会距离为意见 请被调查者根据自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意见内打记 号 然后把一个群体所有成员的态度距离加以统计 制成曲线图 曲线图反映的是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 持的态度的距离分布 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 的距离可以相比较 同一群体对不同对象的距离也可 作比较 二 社会距离尺度法 例 对某人的社会距离调查表 愿意和他作为知己 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团体的社团活动 愿意和他做邻居 愿意和他做同事 愿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愿意和他少来往 愿意和他绝交 要求被调查者在以上七个项目上选符合自己的一项并打上 记号 三 语义分析法 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 分析该对象所具有的

16、形象 以测定和判断萁态度的一种方 法 语义分析又称 双极形容词分析 具体方法是 根据主题设计一套相对的 两个极端的形容词 约10对 平行列在7个等级的量表两端 测试时 要求被 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意愿 在量表的某一点上打对号 表示自 己对该对象的态度 将被测者在每一对双向形容词量表上的 得分加起来 就可以反映被测者对于该对象的总态度 四 投射法 投射法的特点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 物的态度 这是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 想来推测其态度 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 愿望 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映 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被测者不知道测度者的意图 难以作假 缺 点是对反应进行分析时 测定者的主观性很大 四 投射法 一 主题统觉测验 是一种著名的投射法 简称TAT 由H A 默瑞 Henry A Murray 所创 1935 测验时向被测者出 示一图片 让他根据图片的内容编一个故事 被测者 会在编故事时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投 射进去 泄露出自己真实的态度 一般认为 TAT比 其他方法更容易从动态方面来了解被测者对某一对象 的态度 有助于了解被测者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