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59115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兰亭集序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 , “极

2、视听之娱” ,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 、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

3、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二、问题探究1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4、。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 16 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世说新语赏誉 )2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就彻

5、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关于练习一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1文章第 1、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3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设题意图: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熟读成诵。参考答案:1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

6、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可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2 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 “不知老之将至” ,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

7、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 ,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3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二辨析下列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常见义项。培养学生积累、比较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答案:三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

8、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作为“后之览者” ,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答案略。四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

9、,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设题意图: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兰亭集序及其帖,代表了一种自由放旷的生存状态。翻译晋书中的这几段文字,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羲之其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参考答案: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

10、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

11、,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 , “或取诸怀抱”中的“或” , “向之所欣”的“欣” , “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要启发他们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二、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议论时的思想脉络,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什么?和下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悲”的原因是什么?三、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 “痛” “悲” ,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四、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一要整理包括“研讨与练习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岁” “虽”“所以” “引” “信” “相与” “兴” “或” “向”等。今天还常用的成语。如“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感慨系之”等。二要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与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有关资料一、王羲

13、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 ,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 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其父辈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

14、挑选。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至长史。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又授为护军将军,此职为禁军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15、。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军将军之职。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永和九年(353)一班才子名士同游会稽山阴的兰亭,于酒酣兴浓之时,羲之作兰亭集序以抒怀并记其事。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

16、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羲之其书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一次,他到其门生家做客,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